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自2006年国家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以来,梧州市紧紧围绕移民安居乐业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统筹推进产业培育、美丽家园建设、就业创业帮扶等重点工作,移民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收入水平持续提升。
强化项目谋划管理,积极争取扶持资金
建立动态项目储备库。建立“村申报、乡审核、县审定”的三级项目申报审核机制,定期组织移民干部深入村屯调研,精准摸排移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迫切需求。结合上级资金政策导向,科学谋划一批民生急需、发展紧要的项目,并对入库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动态更新,形成“谋划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确保项目储备充足、质量过硬。
规范项目前期工作。严格执行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预算评审等前期工作流程,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评估,确保项目方案科学合理、投资估算精准。特别注重项目与移民意愿、地方发展规划、项目用地落实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衔接,提高项目可行性和落地效率。
优化项目审批与实施流程。简化审批环节,推行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制度,加快项目落地速度。建立健全“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项目推进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资金规范使用、工程质量达标。
强化绩效管理提升工作标准。全面实施项目资金绩效管理,设定明确的绩效目标,定期开展绩效评价,将评价结果与后续资金安排挂钩。把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列入当地重大项目计划,并将绩效考核横向分解到财政、行政审批等部门,形成部门合力,以高标准共同推进项目。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筑牢民生保障基础
精准识别短板弱项。通过移民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全面排查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在道路、饮水、污水垃圾处理、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突出短板,建立问题清单和需求台账,确保项目安排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
分类施策推进建设。优先推进进村主干道和村内巷道硬化,打通“断头路”,改善通行条件。通过新建或改造供水设施、配套净化消毒设备、完善管网系统等方式,着力提升供水保障率和水质达标率。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治理生活污水,推广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资源化利用模式。
建立健全管护长效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负责”原则,明确建成后基础设施的管护主体、责任和资金渠道,探索建立村民付费、村集体补贴、社会资助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制度,确保设施持续稳定运行。
同步改善生产条件。结合移民村实际,实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新建与改造,完善田间渠系配套,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升农业抗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截至目前,全市218个移民行政村已全部实现进村主干道硬化、自来水普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约35%,基本消除大面积黑臭水体,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同时,通过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移民村生产条件不断改善,2024年有效灌溉面积比例达75.1%。民生短板的补齐,不仅极大改善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发展环境,也有力促进了移民增收和美丽家园建设。
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增强移民增收动能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深入分析各移民村资源禀赋、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制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主导产业和发展路径。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移民户”“合作社+基地+移民户”等经营模式,通过订单农业、保底收购、股份合作、资产收益等多种形式,将移民更紧密地嵌入产业链条,确保移民能够稳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重点扶持固定资产类项目。将后期扶持资金重点投向产权清晰、能够形成固定资产且收益稳定的项目,如标准厂房、仓储冷链、民宿、农家乐、旅游服务设施等。明确资产权属和收益分配方案,确保移民村集体和移民户长期受益。
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对于资源匮乏或发展空间受限的移民村,探索跨区域合作,采取“飞地经济”模式,集中资金在条件更好的地区(如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项目,收益按股返还。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生态资源和农业景观,打造集农业生产、观光体验、休闲度假、文化传承于一体的融合发展项目,提升产业附加值。
持续推进美丽家园建设,提升移民生活品质
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在村庄规划编制中,充分尊重自然风貌和移民意愿,注重保护乡土文化和乡村肌理,依山就势、因地制宜进行设计,避免“千村一面”和过度城市化。挖掘村庄特色,打造差异化、有韵味的乡村风貌。
整村推进,系统整治。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元,统筹推进房屋风貌改造、庭院整治、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实现人居环境整体提升。连线成片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
注重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建设中优先采用乡土树种和生态工艺,加强村庄及周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修复。严格控制大挖大填、过度硬化,保留乡村野趣和生态功能。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治理能力。配套建设或完善村级活动广场、议事长廊、文化室、卫生室、养老托幼设施等,满足移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同时,将美丽家园建设与基层治理相结合,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移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建立长效保洁机制,推动移风易俗,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2006年以来,全市共实施美丽移民村建设项目205个,投入资金约3.46亿元。藤县古龙镇陈平村、苍梧县京南镇古榄村、龙圩区龙圩镇四合村、岑溪市大隆镇湴河村等一批移民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等方面实现显著提升,移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加强技能培训与就业帮扶,促进可持续致富
精准对接需求开展培训。建立移民培训需求台账,根据移民意愿、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和当地产业发展方向,量身定制培训“菜单”。培训内容涵盖现代农业技术、家政服务、电商营销、乡村旅游服务、电工、焊工等实用技能。
创新培训方式方法。采取“田间课堂”“线上+线下”“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加强与职业院校、龙头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移民的实际操作能力。
着力培育致富带头人。遴选有一定文化基础、经营能力和带动意愿的移民进行重点培养,提供更高层次的经营管理、市场开拓等培训,发挥其“领头雁”作用,带动更多移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拓宽就业创业渠道。积极对接本地产业园区、帮扶车间、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移民就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加强与发达地区劳务协作,有序组织移民外出务工,并提供跟踪服务。落实创业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移民利用所学技能和本地资源自主创业,发展农家乐、民宿、电商等新业态。
梧州市通过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在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并为持续推进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借鉴。(陈映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