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凭,竟成名校博导;商贾身份,妄攀院士高峰。
江苏科技大学的“首席科学家”,被一纸通报揭穿全部画皮。
其身后隐藏的跨省商业帝国,更让这场学术骗局扑朔迷离。
![]()
2025年11月19日,江苏科技大学的一则通报,在学术界掀起轩然大波。
那位在讲台上讲授《位错理论》的博士生导师,那位在评审会上侃侃而谈的“首席科学家”,被证实履历造假。
从高考状元到海归博士,从德国研究员到俄罗斯院士,他的辉煌履历全是精心编织的谎言。
01完美履历,不堪一击
2025年9月,一封举报信寄到江苏科技大学纪委。
![]()
信中详细列举了郭某学历造假的证据。
据一位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透露,核实之初,所有人都感到难以置信。
毕竟,郭某的履历白纸黑字列着:“1994年陕西省高考状元”、“西安交大本硕、日本九州大学博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如此完美的背景,当初谁敢不信呢?
2025年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还是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
他曾发表SCI论文170余篇。
这份履历,几乎是为高校人才引进“量身定制”。
可惜,经不起最基础的核实。
有校内教师反映,郭某在实验指导中曾表现出对基础仪器操作不熟悉,引发学生私下议论。
更有人回忆,他在回答专业细节问题时,常常用“这个问题需要专门研讨”来回避。
![]()
02审核漏洞,形同虚设
骗子最清楚哪里不需要查证。
郭某精心设计的履历,恰好击中了高校人才引进的软肋。
“我们太看重头衔了。”一位高校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坦言,“有个‘院士’头衔,各个学校都会抢着要。”
说到底,他吃准了国内高校的一个通病:对于“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这类听起来唬人的头衔,往往是“认招牌不认人”。引进时视若珍宝,审核时却无人深究其真假。
一位参与过人才引进的教授表示:“当时看到他的材料确实很亮眼,还能提供各种文件复印件。考虑到引进人才的紧迫性,审核流程就走得比较快。”
“邮件核查”这件看似简单的事,现实中往往被搁置。
![]()
华东某985高校的人事负责人给出了一句很无奈的总结:“从第一次接触到正式签约,有时候也就两三个月,要走完学院、学校、人社局等一系列流程,还要抢时间防止人才被别的学校挖走。坦白说,让每一个海外头衔、每一段经历都做到跨国核查,很多学校目前确实做不到。”
骗子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他深知:只要文件看起来完整,“背景”足够体面,有人愿意背书,大多数审核就会停在纸面上。
03生意与学术:互相“包装”的利益同盟
和许多“纯学术背景”的教师不同,踏入高校之前,郭某已经在工商系统留下了足迹。
据企查查等平台信息显示,他名下或关联企业至少有七家,分布在浙江、江苏等地,其中三家已被吊销。
![]()
媒体进一步核实,其中一家为“丽水市汉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郭某是公司法定代表人,企业对外宣传口径中,多次强调其“高校背景”“科研团队”。
这些企业的业务范围,与他在江苏科技大学登记的研究方向几乎重合——新型金属材料、钛合金、表面处理工艺等。
一位曾与其公司有业务往来的企业人士回忆:“他在见客户时,很喜欢谈自己在江苏科技大学的职务,说是‘材料学院首席科学家’,还说带团队做国家级项目。
对方一听有高校背景、还有‘院士’头衔,说话的重量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高校这边,企业又成了他“证明能力”的道具。
材料学院的一位教师回忆,在某次述职汇报上,郭某着重介绍自己的企业“联合研发”的一种新型钛合金材料,声称已经拿到超过2000万元的订单,“市场前景广阔”“填补国内空白”。
![]()
“现在回想,那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循环论证。”这位教师说,“他用高校头衔给企业增信,再用企业的所谓‘市场成果’来给自己在学校加分。”
学生的课堂体验,也在事后被重新理解。
郭某的一名研究生回忆:“他讲课喜欢讲各种项目案例,说哪个企业需要什么材料,哪个行业有什么痛点。当时我们还觉得他和产业联系紧,挺接地气的。”
04体系漏洞,值得深思
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问题。
“郭某案扒出的,是整个评价体系的病根儿。”一位教育专家点破,
“我们现在只管数数字、看帽子,论文篇数、项目经费、人才头衔,反而把最要紧的真本事晾在了一边。”这个问题在材料科学等工科领域尤为突出。
“现在高校都在争创‘双一流’,材料学科是重点。”一位知情人士分析,
“郭某很聪明,他选择的都是‘卡脖子技术’、‘国产替代’这样的热门方向,这些都是学校最需要的亮点。”
需求催生了浮躁,浮躁掩盖了漏洞。
为什么这样一个“南郭先生”能在系统里待上两年?
“其实很多人都感觉到不对劲。”一位青年教师说,“但他很懂得维护人际关系。
经常组织聚餐,对领导很尊重。而且他确实能拉到项目经费,这在当前环境下很难得。”
科研经费,成了郭某最好的保护色。
![]()
05深刻警示,制度反思
郭某不是第一个,恐怕也不是最后一个。
近年来,类似事件时有发生:
2023年,西北大学本科生伪造复旦博士学历,入职多所高校
2024年,海南某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被曝学历造假
2025年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多起学术不端案件
每次事件后都说要完善制度,但骗子总能找到新漏洞。
![]()
“关键不在于制度不严格,而在于执行不到位。”教育研究者表示,“现在很多高校的人才引进,变成了‘为了引进而引进’。追求速度和数量,却忘了质量和真实才是根本。”
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引入第三方核查。
不能总靠自己查自己,特别是海外学历和那些唬人的头衔,必须作为硬指标,一个一个核实到位。
严格审核,本质上是守护学术公平。
人抓了,话也说了。可这样的“举一反三”,几乎成了丑闻曝光后的标准流程,实在值得深思。
![]()
一位老教授说得实在:“我们现在评价学者,看的不是他解决了什么科学问题,而是他有多少头衔、多少经费。这种导向不变,郭某们就不会消失。”
在江苏科技大学材料学院的公告栏上,郭某的照片刚刚被撤下。
那个空着的位置,像是留给整个学术圈的一道思考题。
本文信源: 江苏科技大学关于解除郭某聘用关系的通报(2025年11月19日) 央视新闻、光明网相关报道 南方+、21世纪经济报道对企业信息的调查 澎湃新闻对事件进展的跟踪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