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馆每天可接待读者千余人次
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在木质书架上,也洒在读者专注的脸庞上。几位银发老人戴着老花镜,在报刊区悠闲地浏览当日新闻;少儿阅读区内,孩子们捧着绘本,眼神明亮;静谧的自习室里,笔尖划过纸张,沙沙作响……这是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图书馆内一个寻常的上午。这座早已超越传统定义的图书馆,如今正以“文化会客厅”的全新姿态,成为滋养市民精神生活的沃土。
不止于阅读:空间重构与美学体验
“以前觉得图书馆就是个借书还书的地方,有点刻板沉闷。但现在这里完全不一样了,设计现代,环境温馨,我几乎每个周末都带孩子来,一待就是大半天。”正在少儿图书室陪伴孩子阅读的市民王女士对记者说。她的感受,印证了赛罕区图书馆在空间重构上的成功探索。
“我们致力于打破公众对图书馆的刻板印象,在保障核心功能的同时,注重空间美学与阅读体验的融合。”赛罕区图书馆副馆长赵雪说,图书馆拥有阅览座位470个,每天可接待读者超过1000人次。馆内不仅明亮开阔,还根据不同读者需求,打造了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红色氧吧”、盲文阅览室等9个特色功能室,让每一位走进图书馆的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角落,真正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据统计,该馆现有馆藏图书31万余册,期刊57种,报纸7种,以及高达12TB的数字资源,内容涵盖经典名著、前沿科技、儿童绘本、地方文献等,能够满足全年龄段的阅读需求。
![]()
图书馆馆藏丰富
不止于藏书:文化盛宴与社群链接
如果说丰富的藏书是图书馆的“骨架”,那么多彩的文化活动则是其流动的“血液”。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图书馆早已不是一个静态的知识仓库,而是一个持续迸发创意与活力的文化发生器。
“我们馆全年无休,常态化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赵雪向记者细数,“比如‘名家讲座’旨在启迪民智,‘亲子故事会’充满了家庭的欢笑,‘主题展览’拓宽市民视野,‘手工坊’和‘公益培训’则激发了创意、提升了技能。此外,我们着力打造的‘特殊人群图书推广活动’‘朗诵比赛’和‘书海寻宝’等品牌活动,也深受读者喜爱,为公众提供了更丰富、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
正带着孩子参加“书海寻宝”活动的刘先生感慨:“在这里,图书馆的功能被极大拓展。孩子不仅能看书,还能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对家长来说,这里也是一个绝佳的亲子互动和社群交流的空间。”
这种社群链接的广度,通过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图书馆创新的“1+11+N”总分馆业务体系得到了极致延伸。赛罕区图书馆馆长宇文龙飞介绍:“我们搭建了一个以赛罕区图书馆为总馆,11个镇街直属分馆为骨干,108个农家书屋和97个社区阅读服务站为基点的三级服务网络。这个体系覆盖了赛罕区全域,旨在将公共文化服务精准输送到百姓家门口,实现资源下沉和服务均等化。”
不止于传统:数字赋能与记忆守护
在数字化浪潮中,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图书馆同样快步前行。免费Wi-Fi全覆盖、丰富的电子资源库、便捷的线上服务平台,让知识的获取突破了时空限制。图书馆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已升级为集读者预约、新书推介、在线阅读、咨询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数字门户。
“我们积极拥抱科技,目的是让阅读和服务更便捷、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如何通过手机轻松访问馆内数字资源。一位正在电子阅览室查阅论文的大学生读者告诉记者:“这里数字资源很丰富,检索方便,网络稳定。”
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图书馆特别注重地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设有专门区域,收藏着关于赛罕区历史变迁、风土人情的珍贵资料,成为市民和研究者了解这片土地的“记忆库”。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图书馆服务亲民,坚持免费开放、全年无假日开馆,服务项目涵盖读者证办理、书刊借阅、信息查询、延伸活动等方方面面。这座“文化会客厅”既是周边居民日常的精神“加油站”,也是外来游客快速融入本地、感受赛罕区人文温度的独特入口。
丨校读:张婧玉
丨审核:王伊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