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粮没白交,打工不白熬!” 这句话最近在网上火了,戳中了多少人的心窝子。眼看“十五五”规划就要来了,一个大胆又实在的建言被摆上了台面:能不能把农民过去交公粮、早期打工的那些年,算作社保的“视同缴纳”?说白了,就是承认那些年的付出,给农民的晚年一份实实在在的保障。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这是几代农民心里最深的期盼。
![]()
想想看,咱们的父辈,一辈子都在跟土地打交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到2006年那二十多年,每年收了粮食,第一件事就是把最好的、最饱满的挑出来,装上拖拉机,哼哧哼哧地拉到粮站去交公粮。那交的哪里是粮食,分明是一家人的口粮,是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换来的心血。国家用这些粮食稳住了大局,保障了城里人的饭碗。农民们没说过啥,觉得这是本分。后来,时代变了,年轻人坐不住,背起铺盖卷就往城里跑。工地上扛水泥,工厂里拧螺丝,干的都是最苦最累的活。那时候,哪听说过什么社保?老板给发工资就谢天谢地了。他们用自己的脊梁,撑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让城市一天天变样。可岁月不饶人,当他们老了,干不动了,回头一看,社保账户里空空如也,每个月只能领到一百多块钱的基础养老金。这点钱,在今天的物价面前,够干啥的?跟城里那些动辄几千块退休金的老人一比,心里头能不酸楚吗?
![]()
有人可能会说,这都是过去的事了,规矩就是规矩。可规矩也是人定的,也得讲点人情味。那些国企的老工人,在社保制度建立前的工作年限,不都算“视同缴费”了吗?农民交的公粮,难道不是对国家的巨大贡献?那也是实实在在的财政贡献啊!农民工在社保体系没覆盖到他们的时候,就已经在为这个国家添砖加瓦了。这笔“历史欠账”,不能让农民自己默默扛下。现在有些地方已经开始琢磨这事了,比如尝试认定返乡农民工的工龄,把村干部、民办教师的年限也算进去。这说明,路子是走得通的。关键是怎么把这事办得明明白白。交了多少公粮,村里应该有底子;在哪儿打过工,找找当年的工资条、工友证明,总能找到点线索。只要认定过程公开透明,让大家心里都有本明白账,这事儿就能办成。至于说社保基金压力大,国家现在家底厚实了,统筹层次也高了,挤出一部分来,弥补对农民的亏欠,这笔钱花得值!这更是为了让更多人愿意参保,把盘子做大,长远看是好事。
![]()
这不仅仅是一个钱的问题,这是一个良心账,一本公平账。让那些一辈子都在付出的老农民,晚年能活得有尊严,心里能踏实。这比说一万句漂亮话都管用。别让交了一辈子公粮、打了一辈子工的他们,在晚年只剩下叹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