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由基层医务人员直接向群众提供,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佘瑞芳便是基层医务人员的代表之一。佘瑞芳深度参与并见证了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起步到逐步完善的全过程。近日,在接受健康报记者专访时,她从基层一线医务人员的视角,讲述了推进这项工作的努力与坚守、思考与期待。
![]()
![]()
■健康报:2009年,您所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项工作任务时,对这项新工作的认识和态度是怎样的?
佘瑞芳:2009年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含9项服务内容,其中为儿童、孕产妇提供的服务项目此前一直有规范流程,所以做得比较顺利。而其他服务项目,由于最初缺少相应的规范和要求,开展得不算顺利。
以慢性病管理为例,当时信息化水平低,分级诊疗也还没落实,群众看病通常不选择基层。印象中,9项服务内容确定后,相关培训是后续逐渐完善的。随着各部门重视程度的提升、规范化培训的逐步增多,加之财政资金的有力支持与上级单位年度评价评估机制的常态化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得愈发得心应手。
过去,填报表格是每个项目的常态。如今,我们的工作模式已从传统的填表报数,逐步转向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管理。在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同时,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也在逐步提升。
当前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开展初期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儿童健康管理为例,过去的工作十分简单:预防接种遵循基础流程,健康管理也仅限于测量身高、体重等。现在,儿童健康管理内容丰富了很多。我们不仅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开展心理行为评估;还会开展视力、屈光度、髋关节、孤独症、白内障等筛查项目,全面排查儿童健康问题。不仅是儿童健康管理,当前对全体居民开展的健康管理工作,也更加强调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
■健康报:从项目启动至今,您亲历过哪些重要的服务内容新增或调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您和同事们做了哪些努力来适应新要求?
佘瑞芳:其实每一个新项目在推行初期都会或多或少面临一些困难。我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国家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这项工作中,对肺结核患者开展面对面随访曾是十分棘手的问题——患者大多不愿让旁人知晓自己患有结核病,不乐意与我们见面,更不允许我们前往家中或单位。
不过,随着群众逐渐感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带来的益处,群众对这项工作的接受度和依从性也逐步提高。现在,我们依然会与肺结核患者面对面沟通,当面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反复叮嘱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会结合患者的其他医疗需求,将结核病管理与日常医疗服务有机融合。比如,有一名卧病在床的肺结核患者需要插胃管、尿管。得知患者需求后,传染病专科医生立即与患者的家庭医生对接,一起上门为患者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患者的满意度非常高,服务效果也往往更好。
■健康报:早期开展工作时,您是用什么工具记录居民信息、跟踪服务进度的?近些年有哪些变化?
佘瑞芳:最初开展工作时,全靠纸笔记录。比如,在儿童保健中遇到肥胖儿童,初始体重是多少,后续采取了什么干预措施、效果如何,都必须记录在案。后来,用上了信息化系统,但在过渡阶段时,纸质记录也要有;近几年,逐渐发展到所有记录都是走信息化流程。
过去15年,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内涵和要求越来越高。移动App这类信息化工具,明显帮我们提升了工作效率。比如,我们在慢性病管理和老年人服务上引入了智能系统,其语音外呼和短信功能能够及时提醒健康注意事项、慢性病随访时间或老年人健康体检时间。如果体检周期快结束了,系统会标注还没体检的老人,提醒我们有针对性地打电话通知。另外,开展质控、核查服务真实性、了解签约满意度等工作,也会用到外呼系统,这大大提高了效率。不过,患者管理本质上是人与人的沟通,在医务人员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呼吁大家尽力而为,多提供面对面、有人情味的服务。
■健康报:经过15年的努力,您是否能感受到居民在健康意识、健康行为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
佘瑞芳:现在去公园,明显感觉到主动锻炼的人越来越多,这其实和我们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健康宣教工作有着很大的关系。群众开始主动关注自身健康,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而这正是我们做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目的之一。
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态度也发生了显著转变。一开始,很多人觉得免费服务的质量不会好,不愿意接受。但后来,宣传逐步到位,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群众就越来越愿意接受这些服务了。就拿老年人健康体检来说,以前推广起来很困难,现在到了年度体检时间,老人们就会主动过来。体检的内容也比以前丰富多了,做一次体检就能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更重要的是,老人们拿到体检报告后,其家庭医生会专门为其解读报告。有需要进一步诊治的情况,家庭医生会立刻协助老人转诊至二、三级医院,还会帮忙挂号。这样一来,群众的感受度大幅提升,也更认可我们的工作。
■健康报:15年的坚守,让您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这个身份的理解发生了哪些变化?
佘瑞芳:无论是负责儿童、孕产妇健康管理,还是针对某一类疾病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我们的核心职责始终围绕“健康”。我们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初衷,就是通过专业工作守护大众健康,具体来说就是尽可能让人们不得病,若患病则努力避免出现并发症,同时通过科学管理最大限度降低疾病的死亡率。这份初衷不仅是我们工作的起点,也是我们一直坚守并持续推进的核心方向。
■健康报:目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仍面临哪些困难?您希望未来在哪些方面得到支持和改善?
佘瑞芳:经过15年的发展,我们能看到的是群众的健康意识在提升、更多健康问题得到解决、更多人群被纳入健康管理。以青少年健康管理为例,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密切协作,组织学校主动筛选出需要更多健康关注的学生,引导他们到属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健康管理,那后续的工作开展起来就更加顺利。再比如,健康教育涵盖了所有疾病的宣传和管理,这也需要联合更多力量一起来开展。
要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还离不开一套有效的激励政策,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目前,学院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在开展一些探索。比如,家庭医生签约后的管理工作,只要干了就会与相应的报酬挂钩,体现出差异,让大家感受到付出得到了认可。
尽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是确定的,但是我们对群众的健康管理等服务已经不局限于这些项目。群众需要什么健康服务,我们就尽力而为去努力提供,为群众健康托底。
![]()
文:健康报记者 高艳坤 实习记者 李芸仪
编辑:马杨
校对:杨真宇
审核:李诗尧 徐秉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