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贝加尔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苏武牧羊的“北海”和世界最深淡水湖的湛蓝美景。然而,这块今日属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明珠,在清朝初年却曾被视为“可以松手”的边荒。清军两次在战场上占据上风,最终却主动把湖岸让给沙俄。其背后的逻辑,远非“皇帝昏庸”四个字可以概括。
![]()
1689 年《尼布楚条约》:赢了战役,却让出湖东
1. 雅克萨之战清军连胜,但沙俄凭火器死守坚城,清军只能靠 3 倍兵力“围点打援”,战事拖成消耗战。
2. 更关键的是西北告急——噶尔丹已统一漠西蒙古,随时东侵。康熙帝决定“先北后西”,指示使团“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即可,尼布楚(贝加尔湖以东)可让”。
3. 最终文本以满、俄、拉丁文确认:外兴安岭—额尔古纳河一线以南属中国,以北归俄,贝加尔湖东岸 10 万平方公里由此易手。
4. 对清廷而言,拿到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 25 万平方公里“龙兴之地”已算完成底线;至于苦寒的湖东草原,“既不能耕种,又难驻牧”,让出去换 150 年东北和平,被视为合算。
![]()
1727—1728 年《布连斯奇—恰克图条约》:中段划界,再弃全湖
1. 准噶尔威胁仍在,雍正甫即位即收到喀尔喀蒙古警报:俄人筑堡移民,已控制贝加尔湖南、北两岸。
2. 清廷内部算过一笔账:
• 若硬争,需沿湖设卡伦、驻八旗、修 2000 里驿路,每年至少耗银 30 万两;
• 湖周 1 月即封冻,无粮可征、无城可税,对户部纯属“赔本买卖”。
3. 于是谈判代表隆科多、策凌接受俄方方案:以恰克图—额尔古纳河为界,将湖西岸、北岸共 15 万平方公里划入俄境,换回的是:
俄承认外蒙古属清;
开放恰克图互市,关税每年给内务府进账 20 万两白银。
至此,贝加尔湖全部岸线脱离中国版图。
![]()
观念与治理:农耕帝国的“性价比”天花板
1. 经济价值为零:湖周只能渔猎,不能屯田,对“田赋”财政毫无贡献;
2. 统治成本高:距北京 4500 里,当时驿马要走 40 天,派兵等于“烧钱守雪”;
3. 战略认知差异:
清廷视其为“化外穷荒”,
沙俄却看到“皮毛=硬通货”,一年可换欧洲市场 20 万卢布,足够支撑哥萨克继续东进。
同一块土地,在双方天平上重量完全不同。
![]()
结果:三次“主动后退”叠加成永久丧失
1689 年让出湖东,
1728 年让出全湖,
19 世纪中叶《瑷珲》《北京》条约再让外东北,俄把西伯利亚连成一片。
![]()
等到 19 世纪末清政府意识到“淡水湖=战略资源”时,北京早已失去谈判筹码。
结语
清朝并非因战败而失贝加尔湖,而是把“北线安定—西线平准—财政不增负”放在同一架天平后,两次选择用空间换时间。
农耕帝国的地理观、财政观与战略观,决定了它不可能为一片“种不出稻谷”的大湖长期烧钱;
![]()
而沙俄以皮毛利润驱动的北进逻辑,恰好填补了清廷留下的真空。
贝加尔湖的易手,因此成为两种文明扩张模式交锋时,最典型的一次“无声交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