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
沈阳新民市胡台镇实行全域公交化,破解农村居民出行难题。 本报记者 刘桐 摄
![]()
本报记者 刘桐 白复海 费嘉维 崔振波
引子
村口的客运班车承载着老人问诊抓药的期盼,集市旁的客运车捎着新鲜货物进村,返乡人的行囊里装满乡愁与牵挂……这些城乡间的“双向奔赴”,始终离不开客运班车的默默摆渡。
然而,随着高铁线路织密成网、私家车驶入寻常百姓家、网约车等新型交通工具兴起,曾经人声鼎沸的汽车客运站渐趋冷清,大幅缩减了班次。
作为连接城乡的重要交通枢纽,汽车客运站曾是无数人追梦与归乡的起点,更是农村居民进城办事、求学、就医的交通线。城市里,公交、地铁、网约车构建起多元出行网;可在广袤乡村,一辆“招手即停”的客运车,或许是老人进城的唯一选择,是农产品出山的关键通道,更是维系城乡情感的纽带。
当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客运班车减少,城乡客运该何去何从?居民的出行需求又该如何满足?
班线缩减
乡村出行遇“堵点”
“错过这趟车,估摸又得等一小时。”11月17日,沈阳市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客运班车乘降点,69岁的陈丽气喘吁吁赶到后,望着客车尾灯渐行渐远无奈地说。
陈丽老伴儿患有慢性病,每个月都得去趟法库县城开药,每次都是来乡里路旁的乘降点坐小客车往返。而陈丽家在两三公里外的村子,这段路程没有客运班车。“每次都得求邻居开车送一下,要是遇上人家忙,就只能自己走过来。”陈丽说,这条线基本是个人承包的小客车,一天就几趟车,误了点只能在乘降点干耗。
同在路边乘降点候车的张军也在寒风中等了多时,他手指着远处村庄说,“村里不少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多不会用手机叫车。”张军望着客车驶来的方向,眼里满是期盼,“要是班车能多两趟,村口能设个站,我们出行会更方便。”
锦州北镇市吴家镇阀门厂的工人康明也因为班车减少、车隔加大,而影响上下班通勤。
“原来20分钟就发一班,现在得等半小时,有时候要等四五十分钟。”今年50岁的康明每天往返吴家镇工厂和赵屯镇沙河子村老家,作为这条线路的“老熟人”,他明显感觉到,如今从北镇回老家的班车,等待时间越来越长。
康明与许多选择开车通勤的同龄人不同,他始终乘坐班车出行。“坐公交心里踏实,安全又省心,路上还能补会儿觉,比自己开车舒坦多了。”康明坦言,这趟班车准时准点,从不耽误上班。放假回老家看望父母、收拾菜地时,他总要带些东西来回,“在家门口上下车,实在太方便了”。
班车候车时间延长背后是客流量锐减的现实。在锦州汽车客运站,业务部部长吴题指着冷清的检票口,语气里满是感慨:“2013年,大厅挤得无处下脚,12个检票口全负荷运转,小卖部一天卖的矿泉水比现在一个月卖的都多。”当年日均七八千人次的客流量,如今已锐减至五六百人次,不及当年零头。
吴题坦言,高铁网络扩张和私家车普及是客流下滑、班次减少的主要原因,“原来几小时的车程,高铁一两个小时就到,家家户户有了私家车,客车成了最后选项”。
记者在省内多座客运站观察发现,虽然乘客减少了,但是仍有三类“刚需”乘客:一是农村的老年人,他们不会用智能手机叫车,也舍不得花钱打车;二是乡镇务工人员,他们携带的行李多,客车票价实惠,性价比高;还有就是城乡短途通勤者,图个方便省心。
全域公交
民生需求有“落点”
面对乡村出行的“急难愁盼”,多地创新客货运交通方式,尝试破解出行难题,让农村群众的出行期盼有了温暖落点。
为改善农村居民出行体验,新民市在胡台镇试点开展全域公交化。沈阳新运客运有限公司运营经理赵阳介绍,目前运营公交线路5条、车辆19台、设65个站点,覆盖胡台、大民屯、张家屯三个乡镇共22个行政村,实现了胡台镇全域公交化的100%全覆盖。
“公交通到家门口,上学购物不发愁。”踏上711路空调新能源公交车,一股暖意扑面而来,将沉甸甸的口袋在脚边一撂,望着整洁干净的车厢和清晰明了的行驶路线,家住胡台镇大昂帮牛村的黄鑫夸赞道:“咱们的车干净整洁,和城市公交车一样。”
集市购物、上班上学、进城中转、就医买药……胡台镇成为新民市东部不少村屯的“中转站”。
此前,村民出行大多是自驾、拼车或乘坐个人承包小客车,不仅舒适度差,还暗藏安全隐患。个人承包小客车发车频次不固定,村民出行常有“等不起、赶不上”的困扰。
“现在公交出行不仅方便,还省钱。”黄鑫算了一笔账:以前拼车或乘坐小客车时间不固定,花费也得15至20元。现在公交每半小时一趟车,12分钟就能到,票价才2元,比以前便宜不少。
沈阳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沈阳推动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同时,推进新民、沈北、于洪等地区开展国家级、省级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创建,农村出行更便捷。
全域公交织密村民出行网,而定制公交则精准对接出行需求。
“走啊,坐公交车去赶田家大集!”早上8点,在盘锦市大洼区毛家村的公交站牌下,村民张淑芬一边整理着随身的布袋子,一边朝着不远处的邻居喊道。自毛家村至田家大集的定制公交开通后,每周一、三、五这3个开集日,这辆公交车都会准时出现在村口,成了村民们最熟悉的“老伙计”。
“以前从村里到集市没有直达车,出门可费劲了。”张淑芬回忆。盘锦客运公交集团在了解到村民的难处后,推出了定制公交服务。每周会在专属微信群内发布通知,早上8时出发,10时司机又会在集市口等候返回。张淑芳说,“现在赶集轻松多了,想去市内也方便。”
多元探索
客运转型寻“拐点”
城乡客运线多、点多、面广,为乡村群众出行提供便利。但随着记者深入调查发现,空跑、亏损、运转难情况也越发多见。如何让城乡客运从“开得通”变为“留得住”,最终实现“可持续”,省内多地探索尝试客运服务新路径。
“23座公交车,有时车上就三四位乘客。”赵阳坦言,新民市胡台镇全域公交确实方便了村民出行,但运营压力不容忽视。一台公交日均开行成本约450元,而票款收入不足50元,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对此,公司通过车体广告、临时及长期包车、定制化运营、公交场站充电服务等多元经营模式,主动拓宽增收渠道,弥补运营缺口。
为保障农村公交正常运营,据新民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王海波介绍,每年会根据全域公交年度运营实际情况落实补贴,适当弥补运营亏损。同时,通过加强客运监管、推进客运交通网络化布局、实时监控车辆运营状态等方式,提升服务质量与运营效率。
从“输血补贴”到“造血增收”,新民的探索为县域客运破局提供了基础样本,而盘锦则在“融合”上走出了民生温度的路径。
“周姐,我的快递到了吗?”盘锦市大洼区新兴镇王家村的刘玉提着菜篮,走进家门口的超市驿站。以前,取件得骑十多分钟电动车去镇上,农忙时根本抽不开身。如今,出门买包盐的工夫就能取到件,省心又省事。
这是盘锦客运公交集团“客货邮融合”模式的巧思:公交车早上跑客运,上午变身“快递车”,一边进行客运,一边兼职“快递员”,把分拣好的包裹直送村级驿站。更贴心的是,它还能捎带盘锦大米等农产品进城,帮村民省时间、不耽误生意。
如今,这种“客货邮融合”的模式已覆盖盘锦191个农村驿站,实现全域农村快递服务全覆盖,形成畅通完善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打通了城乡物流的“毛细血管”。此外,盘锦客运公交集团还不断解锁“交通+”新玩法:开通红海滩景区专线、推出特色定制婚车。从“只拉人”到“啥都帮”,盘锦汽运的转型之路,让城乡生活更便利。
锦州北镇市客运站探索“交通+”复合模式,北镇市客运站站长李政介绍,北镇市正大力推进“客货邮融合”发展,客运站联合中国邮政共建县级寄递物流共配中心,还利用乡镇客运站的现有资源,建设了一批物流服务站,目前已经规划开通了多条农村客车带货线路。在“交通+旅游”方面,开通直达医巫闾山、青岩寺的专线,方便游客与市民出行。随着功能的不断完善,未来班车不仅能载客、带货,还可能成为发布农产品信息、提供代销代购服务的流动平台,真正实现“一车多用”。
在抚顺,面对沈佳高铁沈白段开通后,“雷锋号”客运班车游客量下降40%的情况,“雷锋号”新增了东华园社区至沈阳地铁植物园站线路。该线路抚顺设18站、沈阳设13站,串联起居民集中区、商圈等,半程票价8元,与沈阳地铁无缝衔接,全程55分钟高效满足跨城需求。
“我家到抚顺站有13公里,得先坐公交或打车,加上高铁候车时间,反而不如‘雷锋号’省事。”抚顺市望花区居民李芳说,“‘雷锋号’仍是我往返沈抚首选,沿途站点密集,能就近下车,灵活性远超高铁,出行体验更便捷省心。”
车轮滚滚向前,承载着无数人的归途与出发,在转型阵痛中探索生机,于创新实践中织密民生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