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
有些人活着时被唾沫淹没,死后才被追认为民族英雄。
他便是如此,掌握七国语言,却被斥为洋奴走狗;倾尽家产兴办教育,却背负汉奸污名数十年。
后来国共双方均尊其为国家之光,可时至今日,提及他的名字,十人中有九人面露茫然。
他是谁?又经历了怎样的屈辱与辉煌?
![]()
活成语言收割机
马相伯的刚烈性格,自幼便显露无遗。十一二岁那年,家人早已为他铺好前程,他却执意反抗,独自一人从江苏丹阳启程,徒步奔赴上海。
一个少年跋涉数百公里,整整走了11天,脚底磨出血泡也不曾停步。这份执拗与坚韧,预示着他一生注定不走寻常路。
抵达上海后,他进入教会创办的徐汇公学就读,迅速展现出超凡的学习天赋。旁人掌握一门外语已觉吃力,他却如饥似渴地攻破多门:除母语外,拉丁文、希腊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日文悉数精通,甚至连艰深晦涩的梵文也能解读。
![]()
29岁即获得神学博士学位,若放在当下,无疑是顶尖级别的学术精英。
法国驻沪领事馆主动登门,许以丰厚薪酬邀其担任翻译官,这在当时堪称飞黄腾达的捷径,亦能攀附外国势力获取庇护。
但马相伯连眼皮都未抬一下便断然拒绝:“我习法语,是为了服务中国,并非替外人传话。”
![]()
此后他投身李鸿章幕府参与洋务运动,先后出任驻日参赞、朝鲜事务代表。然而甲午战争后因承担谈判翻译职责,竟被民众痛斥为“二鬼子”“卖国贼”,甚至传出他是李鸿章私生子的谣言。
他试图澄清,但愤怒的人群根本不予倾听。这是他人生中首次承受滔天骂名。
丢了神父身份散了万贯家财
![]()
舆论的压力未能击倒他,家庭的变故却给了他沉重一击。1871年长江流域遭遇洪灾,他见教会漠视灾民生死,愤而决定动用家中数百两白银开仓赈济,结果被教会以越权之罪逐出教门。
1876年,36岁的他被迫还俗,回归世俗生活。
这一举动在传统家族眼中无异于大逆不道,母亲临终前拒绝相见,留下遗言:“你既不是神父,也就不再是我的儿子,已将祖宗颜面尽数败坏。”
![]()
尚未从至亲的决裂中恢复,命运再度重击:五十多岁时,妻儿乘船返乡途中遭遇海难,全部罹难。
1914年,唯一幸存的小儿子也因病离世,连一同投身洋务的弟弟马建忠也先他而去。家破人亡,孤身一人,再加上外界不断累积的指责,换作常人早已崩溃,但他偏不肯低头。
1900年,60岁的他做出震惊世人的决定:将家族世代积累的三千亩良田悉数捐给教会——那是实打实的巨额资产。众人皆以为他精神失常,而他只提出一个条件:必须用这笔财产创办一所真正属于中国的现代大学。
![]()
后来诞生的中西大学堂,正是震旦大学的前身。
带学生退学白手起家建复旦
马相伯捐资办学的初衷,是希望培养通晓科学、具备现代知识的青年才俊,可教会方面却只想将其变为宗教传播的阵地,完全背离了他的理想。
1905年,外籍神父南从周强行更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被严重扭曲,马相伯怒不可遏,毅然带领一百三十名学生集体退出学校。此时的他一无所有:土地捐了,校舍没了,只剩下满腔热血与一群追随他的学子。
没有校园,那就自己建!
他为新学堂取名“复旦”,源自《卿云歌》中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寓意光明不息,奋斗不止。
![]()
然而办学之路何其艰难。他们只能借用一片废墟作为临时校舍,在断壁残垣之间,拆下门板充当课桌,师生共同开荒种植萝卜、土豆充饥度日。
昔日曾居高位、拥有博士学位的他,如今卷起裤腿在泥地中劳作;夜晚点着微弱煤油灯,亲手编写教材讲义,指尖被墨汁浸染发黑,冻僵了仍坚持书写。
更令人动容的是,当震旦大学筹建新校区时,他不计过往恩怨,再次捐出四万两现银和八块地皮——那是他仅存的积蓄。在他心中,个人恩怨远不及国家教育事业重要。
![]()
百岁仍扛枪拿命为中国呐喊
本应安度晚年的年纪,九一八事变的炮火声却让年逾九旬的他从病榻上猛然站起。
那时他行走需人搀扶,却爆发出惊人能量:四个月内发表十二场广播演说,声音虽颤抖,却通过电波直击国人沉睡的灵魂。
![]()
仅靠言语仍觉不足,他还要为抗日筹款。家中早已一贫如洗,他便走上街头鬻字为生:一副对联售价五十元,一个“寿”字三十元,一分一毫积攒起来,最终凑足十万元全部送往抗战前线。
1932年,在上海土山湾,日军巡逻队就在咫尺之外,他当着侵略者的面挥毫泼墨写下“还我河山”四个大字。那不是写字,而是以生命发出的抗争宣言。
![]()
当“七君子”被捕入狱,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之际,他却拉着于右任亲赴南京请愿,甚至愿以自身性命担保七人安全。
沈钧儒深受震撼,感慨道:“惟公马首是瞻。”这句话,是对他人格与胆识最高的敬意。
1939年迎来百岁寿辰,各方贺电纷至沓来,国共两党均致以最高礼遇。但他转身便将所有寿礼兑换成物资,悉数送往战区支援将士。
![]()
山洞里的遗言是最痛的呐喊
战火纷飞中,他被迫流亡至越南。1939年,在谅山一处阴冷潮湿的山洞内,这位百岁老人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
临终之际,他留下一句令人心碎的话语:“我不过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终究没能把中国叫醒。”
这话看似自嘲,实则饱含悲怆。但他真的没有唤醒中国吗?
![]()
今天的复旦大学,由他亲手缔造;震旦大学的精神血脉,因他得以延续;无数从他创办的学府走出的青年,成为救亡图存的中坚力量。
他如同一支燃尽的蜡烛,烛泪流干,但火种已然传递。
他的一生不断做减法:脱去神职的圣衣,舍弃祖传的土地,放弃安逸的晚年,甚至主动剥离身后名誉,默默承受“汉奸”的污名长达一生。
![]()
但他为国家所做的加法,却影响深远百年不息:一座座学府拔地而起,一代代英才脱颖而出,更有那股永不屈服、奋起抗争的精神薪火相传。
不该被遗忘的中国脊梁
如今提起马相伯,许多人感到陌生。可当你漫步在复旦校园,仰望“日月光华”的校训碑刻时,理应想起这位倔强的老者。
每当听闻抗战英烈的事迹,我们也应铭记:他曾以百岁高龄伫立街头,一笔一画售卖书法筹集军费。他未曾享受过片刻清福,一辈子背负误解与谩骂,却把全部心血献给了这片土地。
有人说,真正的勇士是在看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马相伯更为伟大:他看透了国家的苦难深渊,却用整整一个世纪去呐喊、去抗争,哪怕孤独前行,哪怕万人唾弃,也从未停下脚步。
他并非没有唤醒中国,而是用一百年的呼号,狠狠推搡了沉睡的雄狮,助它睁开双眼。
![]()
马相伯这个名字,不应只封存在泛黄的史册里。这位终生背负骂名的老人,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我们,永远不该忘记。
参考资料:今日镇江《爱国精神薪火传!中北学院青马班师生追寻马相伯足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