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将军,名高天下闻。”这是黄遵宪的长诗《聂将军歌》篇首一句。淮军名将聂士成在抗击倭寇和八国联军入侵中,身先士卒,血染沙场。
聂士成,字功亭,安徽合肥人,为淮军后起三名将之一。1862年,以武童投效湘军袁甲三军营。不久,改隶淮军刘铭传部。
![]()
中国近代史上,继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又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之战,在后来的一次比一次残酷的战争中,聂士成誓死捍卫祖国,他的威名使穷凶极恶的侵略者为之胆慑心寒。
1884年,法军占领基隆,台湾势处危急。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兵单粮匮,屡次电请李鸿章派兵增援,北洋将领大多不敢前往。聂士成自告奋勇,率一千勇士渡海登陆,直抵台北。
![]()
聂士成与刘铭传军通力合作,连战克捷,扭转了台湾垂危局势。
中朝两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聂士成在考察祖国东北边境而写成的《东游纪程》一书中指出:朝鲜“若有疏失,非独伊一国之危,亦我省之大患也”。
日俄觊觎朝鲜及中国东北,而日本尤为“心腹之忧”。聂士成呼吁清政府及时备战,以防不虞。几个月后日本就发动了侵略朝、中的甲午战争,证实了聂士成的预见。
![]()
1894年5月,朝鲜发生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军援助。6月6日,北洋大臣李鸿章派遣直隶提督叶志超与太原总兵聂士成率兵二千,扬帆渡海,进驻牙山。
日本认为发动侵略战争的时机已到,以保护侨民为借口,派出数倍于清军的部队侵入朝鲜,寻衅开战。清政府及李鸿章幻想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出面干涉凋停,令驻朝清军静守勿动,但软弱妥协只能助长敌人的威风。
![]()
7月25日,日军不宣而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
距牙山东北五十里的成欢驿地势险要,聂士成率五营驻扎这里。此时,日军已占领汉城、仁川,切断了北部清军增援道路,从海上运送清军的英轮高升号亦被日舰击沉,聂士成成孤军之势。
7月29日,日军四千余人进攻成欢,聂士成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冒着枪林弹雨,沉着指挥,往来策应,将士们也“决命争首,抢占山头,轰击不辍”。敌人付出很大代价,“死伤积野,血流成渠”,伤亡千余。
![]()
但是,敌人援军相继,聂士成部下则弹药殆尽,不得已率众突围而出。
![]()
聂士成在前敌血战,而清军主帅叶志超却不战而逃。8月28日,聂士成退至平壤。叶志超在平壤饮酒高会,不营设备,聂士成屡谏不听。
9月15日,聂士成正在回天津募兵的途中,叶志超弃平壤城,逃过鸭绿江。聂士成闻讯,立即回任督战。
10月下旬,日军分两路向中国进犯。各路清军望风而逃,只有聂士成部在虎山阻击东路日军。10月26日,受命移守摩天岭,旋即授直隶提督,被褫职的叶志超的部下均归士成统领。
摩天岭,为辽、沈门户,对东北战局举足轻重。苦于兵力不足,聂士成令士兵在丛林之间张旗击鼓,作疑兵之计,不久,聂士成主动出击,夺回连山关、分水岭。
他认为,清军一味撤退,使得敌人长驱直入而无所顾忌。请求李鸿章和统帅宋庆允许他率一支轻骑,直插敌后,截断日军粮道,焚毁其积蓄,使敌人首尾不顾,防不胜防,然后以大军攻之,可一举获胜。
这种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可以克服被动挨打的消极防御的弱点,但李鸿章等拒不采纳。
![]()
除夕之夜,聂士成料敌必来偷袭,于是设下伏兵,等待敌人落网。日军潜至分水岭伏击圈内,遭到清军迎头痛击。
在其它战场屡战屡败的情况下,聂士成却在摩天岭坚守了四个月,东路日军被扼制在这一要塞以南。聂士成能够艰苦奋斗,与士兵们同甘苦,常常是盔甲不脱,枕戈待旦。他在所著《东征日记》中讲道:
1895年2月10日听调入卫京畿,到芦台后,“脱换征衣,已生虱”。
甲午战争以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而结束。老大帝国竟败在一个小小的岛国脚下,谁当负这历史的罪责?
甲午战后,聂士成驻守芦台,参考德军规制,训练新军三十营,志在振兴祖国。1898年清政府改聂士成部为武卫前军。
1900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凄风苦雨的一年。八国联军用侵略的炮火写下了帝国主义侵华史上罪恶的一页。
6月初,聂士成奉命率队保护津芦铁路,在内忧外患纷杂交织之际,他感到:“目下情形,外侮尤亟。”最凶恶的敌人是帝国主义。
6月10日,英军司令西摩尔率联军三千乘火车过杨村,欲进京“保护”使馆。聂士成电请直隶总督裕禄下令阻之,裕禄不允。他出于激愤率部队往来牵制,加上义和团在廊坊等地截击,西摩尔不得已撤回天津。
![]()
6月13日,清廷电旨聂士成调集所部进驻天津。16日,聂士成在津塘铁路线上的军粮城布置防守。是夜,八国联军袭击大沽炮台。
聂士成闻警,急驰增援。途中得知大沽已经失守,乃飞奔北塘,策划战守。然后又返回军粮城,18日在这里重创敌军。
21日,清廷发布“宣战上谕”,并令聂军攻击天津租界。他率部围攻甚力,恶战十数次。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认:“自与中国交战以来,从未遇此勇悍之兵。”
![]()
这时,聂士成的处境极难。朝廷内部的顽固派对他脚恨已久,借大沽炮台失守,交章弹劾,诬陷聂士成通敌,以八十万金将炮台卖给了联军。朝廷命裕禄密查。而义和团又在北京抄了他的家,年逾八旬的老母及妻室儿女被劫持。同时,增援天津的八国联军
源源不断,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聂军乃久战之师,又无继援,势渐不支。
此时,“聂公内外被敌,进退失据”,怎不令“将军仰天泣数行”!聂士成忍辱负重,振作精神,誓与敌人血战到底。
“天苍苍,野茫茫,八里台,作战场。”7月9日,战火硝烟笼罩着八里台。聂士成率部与数倍的联军隔桥对击,战斗至白热化。面对蜂拥而至的凶恶敌人,他面无惧色,屹立在桥上,向官兵疾呼:“此致命遂志之日也,虽及死不得逾此一步!”
![]()
聂士成遍体鳞伤,戎装焦烂,犹奋臂指挥督战。营官宋占标含泪请求他暂退,由自己挤死守住此桥。聂士成不听,继续指挥战斗。最后飞炮洞胸,壮烈殉国。
黄遵宪有诗慨叹:“黄遵宪:“天苍苍,野茫茫,八里台作战场,赤日行空尘沙黄。一弹掠肩血滂滂,一弹洞胸胸流肠,将军危坐死不僵。聂将军名高天下闻,虬髯虎眉面色赭,河溯将帅无人不爱君。”
清廷下诏赐恤,后追赠他为太子少保(从一品,相当于副国级),并赐予忠节的谥号,以示纪念。同时,还为他建立了专祠,以彰显其不朽的功绩。
聂士成的爱国精神和压倒民族敌人的英雄气概是不朽的,他的名字永远彪炳于中华民族英勇反抗外敌的史册。在天津八里台战役的遗址——八里桥,已经改名为“聂公桥”,以此纪念聂士成的功绩。桥旁的纪念碑也被命名为“聂公碑”,成为了一处历史的见证。2000年,是聂士成为国捐躯100周年,天津市政府在原聂公碑所在地建了一个高4.18米的聂士成铜像以示缅怀,镌刻:将军驱骑刀光寒,一跃桥头此生瞻。聂公当年激扬处,多少青松配雨寒。
![]()
主要参考资料:
《清史列传·聂士成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