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灵性导师,也是著名的开悟者,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二十世纪五大圣者”。
《生命之书:365 天的静心冥想》是克里希那穆提教诲的精选,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智慧,涉及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精神成长等大部分的人生所需要应对的问题。
![]()
一、用觉察之光照亮自己,是成长和改变命运的起点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世界是我们自己的投射,你是什么,你的世界就是什么。你的问题,就是你世界的问题。
没有内在的革命,任何的外在改变都只是表面的、且往往是无效的。
克里希那穆提强调,成长始于内在,要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
阻碍我们成长的最大障碍,时常并非是外部的环境,而是自己的错误思维、固有认知和习惯等自我枷锁。
如果不能及时觉察并打破这些束缚,将难以突破自我,或将因此而停滞不前,甚至会反复陷入相似的困境、不断地重复着相同的失败。
![]()
正如荣格所说的:“你成为不了你想成为的人,因为你还没放下你曾是的人。”
我们常常在潜意识层面紧抓着旧有身份(心理模式、自我认知和行为惯性等),因为它提供了确定性、熟悉感,而正是这些因素阻碍了我们的成长。
生活的一切都是关系,我们在各种关系的行为,能够映照出我们内心未被觉察的部分。
要想改变世界、改变命运,首先就要通过觉察和反省自己在日常各种关系的行为等方式来认识自己和战胜自己,识别并超越自我束缚,对生活做出新的回应。
![]()
对此,《道德经》强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能认识自己的人才是真正明智的。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曾国藩一生以“自省”为修身核心,其反省之勤、之深、之恒,在历史上极为罕见。他坚持每天写日记反省自己的言行和过失,几十年如一日。。
而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自省习惯、自我内在革命的方式,让他从一个“笨拙平庸”的书生、一个屡战屡败的将领,蜕变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晚清第一完人。
对此,克里希那穆提强调,一个人的脱胎换骨,始于觉察到自己被束缚的方式。真正的自由不是摆脱什么,而是了解一切束缚的根源——你自己。
![]()
二、真正的觉知,源自如实地觉察当下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当下是鲜活的,是一张白纸等着你去书写,它没有任何问题,不要用观点侵染它。放下观点,袒露自己的心,去真实地体验当下,那些全然的体验才是真实属于你的。
我们时常被自己过往的经验和知识束缚、被自己的 “意见、批判、结论” 填满,这实则是相当于给自己的认知装上了层层 “滤镜”,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他人和世界的真实存在,而是自己过滤和预设后的投射。
这让我们的心灵失去了自由、扭曲了我们的洞察,并关闭了新鲜感知的可能性,阻碍了我们的洞察和认知的提升。
正如《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心不住一切处、不粘着于任何一点、不执着于任何的事物,才能生起不被污染的、本然的觉知之心,让般若智慧自然涌现。
![]()
三、内心的和谐,来自接纳
克里希那穆提强调,越是能把一切声音都听进来,你的心就越安静。只有当你抗拒某个东西时,亦即在你和你不想听的那个东西之间树立起屏障时,心才会出现挣扎。
绝大多数的心理痛苦都来自不能接纳自己、从而不断地否定自己、强化自我分裂和对抗。
要么活在期待中、期待未来更理想化的自己。
要么担忧未来,否定未来的自己。
只要一天没能真正做到全然地接纳自己,就会永远陷入自我分裂和对抗当中,无法摆脱焦虑,痛苦和烦恼。
对此,荣格强调,“自我分裂”是负面情绪的根源。人们将不符合“理想自我”的特质(如脆弱、失败、无力等)压抑到无意识中,形成“阴影”。而阴影是人性的一部分,压抑或否认阴影只会进一步强化分裂和对抗。
![]()
四、真正的成长,源自超越既有的已知
真正的自由是从已知中解放出来。
一个杯子必须空了才有用,心如果充满着各种信念、教条、主张或别人的思想,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创意,它只会重复别人的话语。
克里希那穆提通过这两句话,提醒我们:真正的成长,源自超越既有的已知,不仅需持空杯心态,吸收到更多的新知识,还需摒弃对权威、旧有思想和他人意见的依赖。
成长来自于进入未知领域,而非停滞在熟悉的领域。
觉醒来自于痛苦和离开已知,而非呆在自己的舒适圈里。
我们时常将 “积累知识” 等同于 “认知提升”,被困在 “已知” 的牢笼中”。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如果只是在“已知”的领域内不断地增加信息量,用旧框架解读新信息,将学习简化为“强化自我偏见”的过程。学习只会变成 “强化已知“甚至”强化自我执念“,而非 “探索新可能”和“突破自我”。
对此,尼采也强调,知识的仇敌不是无知,而是已经掌握知识的幻觉。
真理往往有其时代背景和局限性,对真理的真正信仰,并不是从 “相信别人的结论” 开始,而是从 “怀疑那些被当成真理的结论” 开始。只有敢于怀疑,才能摆脱外在权威的束缚。
正如尼采所言的,对真理的信仰,始于对迄今为止所有被公认为的“真理”的怀疑。
![]()
同时,外部的真理,无法完全通过模仿或他人传授获得,必须通过亲身经历、内省与觉察来实现。
外部的真理、他人的智慧和经验,只能教你走路,而不能替你走路。它们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启示,让我们知道前行的大致正确方向和方法。
但具体该如何走,还需根据当下的环境和自身的情况,自己摸索,自己走出来,而非单纯依赖别人的地图导航自己的路。
再伟大的真理,如果不能有效运用,都只是知道,而非做到。
再有用的经验,如果不能将它转化为自己适用的,都只是他人的,而非你自己的。
不少人,看了很多书,懂得很多道理,但却时常没能取得真正的成长和突破,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被道理和自我执念束缚,没能真正领悟和有效应用。
![]()
五、真正的解脱,发生放下执念、不再刻意追求的此刻
克里希那穆提强调,一味追求解脱的心永远是不自由的,只有不谴责、不批判、不转译,而能觉知事实的心才是自由的。起步便是解脱,不是到了结尾才获得解脱。
禅宗强调,凡圣一如,凡圣只在迷悟间。
此岸和彼岸的距离,其实就是心中的妄念,妄念一消失,此岸即彼岸。
而妄念则是由人们基于好坏顺逆等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所引发的分别和执着所导致。
当超越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平等地看待和接纳一切时,分别、执着和妄念便会自然消融。
觉醒和解脱,并非是“未来的成就,而是 “当下对真实的全然接纳”。
![]()
如果仍然存在“追求解脱”或觉得“自己当下还不够好”的想法,说明仍然被困于二元的框架内,仍然在不断地强化自己的分别和妄念,仍然处于自我分裂和对抗中,不断地消耗自己的心理能量,自然就无法触及到自性的圆满。
正如邱阳.创巴仁波切所言的,你早已是你寻找的答案,只需停止用“寻找”的动作掩盖这个真相。觉醒就是允许自己如其所是,包括所有的脆弱与不堪。
克里希那穆提启示我们:觉察自己,是成长和改变命运的起点;若想获得真正的觉知,需如实地觉察当下,不被过去绑架;真正的成长,源自超越既有已知的束缚;内心的和谐和自我觉醒的本质,在于全然接纳自己、不再否定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