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场行业论坛的茶歇上,42 岁新加坡华人李国梁的一句话,让在场中国同行瞬间沉默!
他端着咖啡杯,叹了口气直言:“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别以为这里 70% 是华人就最受欢迎,恰恰相反,我们首先是新加坡人,再是华人!”
![]()
这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激起满场疑惑 —— 同样是华人血脉,为何会有这样的疏离?带着不解,李国梁慢慢讲起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每一句都戳中了 “身份认同” 的核心!
一、身份证写 “华人”,却认不全中国省份?
![]()
“我从小在新加坡长大,身份证上明明白白写着‘华人’,但我和身边朋友都打心底觉得,自己就是地道的新加坡人!”
李国梁的话,打破了很多人的固有认知!他说,新加坡的华人孩子,从小接受的是英文教育,中文只在 “母语课” 上学点皮毛 —— 认几个简单汉字,背几句古诗,应付考试就行,平时几乎用不上!
去年,他妈妈让他帮忙看一部中国电视剧,他全程得开着字幕,才能听懂一半台词!更别说写汉字了,除了自己的名字,复杂点的字早就忘得一干二净,连 “尴尬” 两个字都要想半天怎么写!
![]()
“我身边的朋友更夸张,有人连中国的省份都认不全!” 李国梁苦笑,“上次有个朋友问我,深圳是不是在广东?我说是!他又问,广东是不是靠近香港?我说是!他哦了一声,就再也没往下问,仿佛这就是对中国的全部认知!”
不是他们刻意疏远,而是成长的环境里,“中国” 从来不是日常的一部分!就像我们不会天天关心某个远房亲戚的生活,他们对中国的印象,也只停留在 “旅游目的地”“代购天堂” 的层面!
二、职场 “华人要往后站”,种族平衡成 “隐形门槛”
![]()
在新加坡,种族问题是绕不开的 “潜规则”!政府一直强调 “多元种族和谐”,可这份 “和谐”,往往需要华人做出让步!
李国梁刚毕业找工作时,投了一家本地龙头企业!笔试成绩名列前茅,面试也聊得十分投机,HR 当场拍板 “问题不大”!可等了一周,等来的却是拒绝通知!
他不甘心追问原因,HR 才支支吾吾坦白:“抱歉,这次的名额要留给马来裔候选人!公司的种族比例还没达标,公共部门和大企业都有硬性要求,少数族裔的名额必须留够,华人只能往后排!”
那一刻,李国梁又气又无奈!他明明更优秀,却因为 “华人身份” 被淘汰!后来他才发现,这样的事在新加坡太常见了 —— 升学、就业、甚至政府福利申请,都要严格平衡种族比例,华人人口基数大,反而成了 “竞争劣势”!
“不是说多元种族不好,只是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的华人身份,反而成了发展的‘隐形门槛’!” 李国梁的话,道出了很多新加坡华人的心声!
三、租房被拒:“不想租给华人,怕弄脏房子”
![]()
如果说职场的不公是隐性的,那租房时遭遇的 “种族偏见”,就是赤裸裸的扎心!
三年前,李国梁想换一套离公司近的公寓,看中了一套性价比很高的房子,房东是马来人!第一次见面,房东就直截了当:“说实话,我本来不想租给华人!”
李国梁愣住了,追问原因!房东毫不避讳:“之前租给过一个华人家庭,他们总是把厨房弄得油腻腻的,还在楼道里晒衣服,跟邻居闹了好几次矛盾!我怕麻烦!”
虽然最后房东看他工作稳定、不抽烟,勉强同意租房,但那句 “不想租给华人”,像一根刺扎在他心里!
“我知道这只是个别案例,不能代表所有人,但那种被贴标签的感觉,真的很不好受!” 李国梁坦言,在新加坡,少数族裔对华人的偏见确实存在,比如觉得华人 “爱计较”“生活习惯差”,这些刻板印象,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变的!
而这种偏见,也让很多新加坡华人下意识地 “弱化华人身份”,更强调自己的 “新加坡人” 属性 —— 毕竟,在这片土地上,他们首先要融入的,是新加坡的主流社会!
四、生活重心全在新加坡,中国只是 “远房亲戚”
“不是我们冷漠,是我们的生活重心,从来都在新加坡!”
李国梁一句话,点透了核心!新加坡华人的日常,和中国几乎没有交集:
每天早上醒来,关心的是 “组屋抽签能不能中”(组屋是新加坡政府提供的福利房,是普通人的住房核心);上班路上,讨论的是 “消费税又要涨了”“孩子的 PSLE 考试(新加坡小学毕业考试)能不能考上好中学”;晚上回家,琢磨的是 “周末去马来西亚采购,比新加坡便宜一半”!
![]()
偶尔聊到中国,也全是 “实用话题”:“三亚旅游性价比高,春节去避寒不错”“中国手机比新加坡便宜,帮我代购一部”“淘宝上的小商品很划算,拼单一起买”!
至于中国的政策变化、经济发展、科技突破?很少有人会主动讨论!“中国发展得好,我们可能买东西更方便;就算不好,对我们的日子也没影响!”
李国梁解释:“我们的社保、医疗、教育全在新加坡,每个月交税给新加坡政府,养老靠的是新加坡的公积金,孩子上学靠的是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和中国,真的没有直接的利益关联!”
![]()
就像对待远房亲戚,偶尔会问候一句,却不会真正影响自己的柴米油盐 —— 不是不尊重,只是生活的圈子早已不同!
五、“我们是华人,但更是新加坡人”
“有人说我们忘本,可我们的‘本’,早就扎在了新加坡的土地上!”
李国梁的爷爷是从中国福建移民到新加坡的,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三代华人!爷爷还会说闽南语,想念家乡的蚵仔煎;爸爸只懂一点中文,对中国的印象停留在 “爷爷的故事里”;到了他这一代,成长在新加坡的多元文化里,接受的是 “新加坡优先” 的教育,对中国的 “乡愁”,早已稀释成了模糊的文化符号!
“我会吃中餐,喜欢吃辣椒炒肉、麻婆豆腐,但这只是饮食习惯,不代表我对中国有特殊的情感!” 他举例,就像很多中国人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却不会因此关心美国的发展一样,他们吃中餐,也只是单纯的口味偏好!
身边的朋友里,只有少数做进出口生意的,会主动关注中国新闻 —— 比如关税变化、贸易政策,那也是为了生意利益,和 “情感认同” 无关!其他人对中国的了解,大多来自旅游和代购,再深一点,就说不上来了!
“我们是华人,这是血脉里的印记,无法改变!但我们更是新加坡人,这是成长的归属,无可替代!” 李国梁的这句话,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
六、不是疏离,是成长的土壤不同
![]()
听到这里,在场的中国同行沉默了!
之前总觉得,“华人” 两个字就是天然的纽带,不管身在何方,都会牵挂祖国的发展!可李国梁的经历让大家明白:身份认同,从来不是靠血脉绑定,而是靠成长的土壤滋养!
新加坡的华人,从小在 “新加坡公民” 的教育里长大,他们的爱国情怀,是对新加坡的忠诚;他们的生活规划,是围绕新加坡的未来!中国对他们来说,是文化上的 “祖籍地”,却不是生活里的 “归宿地”!
这不是 “忘本”,而是 “适者生存”!就像一棵大树,种子从中国飘到新加坡,在当地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吸收的是新加坡的阳光雨露,最终长成的,自然是属于新加坡的参天大树!
我们不能用自己的 “身份认知” 去要求他们,更不能用 “冷漠”“忘本” 去指责他们!毕竟,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身份认同也必然不同!
七、尊重不同的选择,理解不同的归属
李国梁的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 “华人身份” 的多元性!
在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华人散落在各个国家!有的人心系祖国,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有的人扎根海外,把第二故乡当成终身的归宿;有的人在两种文化之间游走,既保留着华人的传统,又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没有哪种选择是绝对正确的,也没有哪种归属是高人一等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尊重 —— 尊重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尊重每个人的身份认同,尊重每个人对 “家” 的定义!
就像李国梁说的:“中国对我们来说,就像一个远房亲戚,偶尔走动,但不会影响我们的日常!” 我们不必强求他们 “心系中国”,更不必因为他们的 “疏离” 而感到失落!
血脉是根,但成长的土壤才决定枝叶的方向!理解这份不同,尊重这份选择,才是跨越国界的 “华人情怀”!
八、最后想说:身份无高低,认同无对错
茶歇的音乐慢慢响起,李国梁的故事讲完了,在场的中国同行纷纷点头!
原来,我们一直误解了 “新加坡华人” 的身份认同!不是他们不重视 “华人” 身份,而是他们的 “身份优先级” 里,“新加坡人” 永远排在第一位!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哪里有归属感,哪里就是家!” 对李国梁和无数新加坡华人来说,新加坡给了他们稳定的生活、完善的福利、清晰的未来,这里就是他们的家!
而中国,是他们血脉的源头,是文化的根脉,是偶尔会想起的 “远房亲戚”!这份情感,不浓烈,却真实存在;不刻意,却无法割舍!
最后,我想问问大家:你如何看待新加坡华人的 “身份认同”?如果你是海外华人,会更认同祖籍国,还是定居国?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理性讨论!
记住,身份从来没有高低之分,认同也没有绝对的对错!尊重每一种选择,理解每一份不同,才是最包容的格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