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认识是实践的起源,实践是认识的归宿(知行合一)

分享至

关于思考和实践的关系,王阳明曾经说过:“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这句话的意思是认识是实践的开始,实践是认识的完成。圣人的学问只有一个功夫,认识和实践不可以分开作两样事情。王阳明用哲人的眼光点出了“心”和“行”之间的联系。



致良知要和事实结合

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作幻相,渐入虚寂去了。与世间若无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传习录》

人心,就像玻璃瓶中的标本,有着血红色的容颜,有着清晰的纹路。然而如果将其终日浸泡在药液之中永远封存,那么这颗心就只能与世隔绝而百无一用。如果拿着它去辨识、比照和度量万物,那么这颗心就有了科学的使用价值。因此,一颗不经历练的心,只能泛着血红的色泽柔软脆弱,最终落得“孤芳自赏”的尴尬境地。只有心物结合,让世事磨砺那颗素心,才能打开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门,踏上揭开生命真谛的圣道。

曾经有人问王阳明:“佛家总是讲究养心,但是这个理论却不能用来治理天下,这是为什么呢?”王阳明回答说:“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作幻相,渐入虚寂去了。与世间若无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这段话的意思是:佛家提倡的养心和儒家提倡的养心其实不是一回事,佛家的那个确实有点高端,高端到已经摆脱了尘世的境界,甚至要求断绝一切人间事物,把心当成了一种虚无的幻觉,自然就无法治理天下;而儒家的养心仍然要指向于某个具体事物并且始终顺应天理而为,是很现实的哲学思想,所以才能为现实而用。

王阳明其实给我们列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公式,那就是“心+万物=实用派哲学”。简单解释一下,就是做事要经过心,然后与具体事物相联系,这样才能有一个好看又好用的处事原则,遇到问题也就不会一筹莫展了。

有一个县令是王阳明的忠诚粉丝,每次大师讲课他都亲临现场洗耳恭听。不过有一次,这位粉丝对王阳明说:“先生你讲课讲得这么精彩,但是我平时公务繁忙,没有那么多时间消化你的讲义,这该如何是好呢?”

王阳明回答说:“我可没有让你不去处理公务而研究心学,这本身就是违背心学宗旨的。既然你说自己没时间研究心学,那就不如在处理公务的时候把心学和它联系在一起,这才是我讲的‘格物’。”这位县令听了之后还是茫然无措,于是大师就给他举例子:“打个比方,当你正在审案子的时候,不要因为当事人无理取闹就勃然大怒,不要因为当事人甜言蜜语就喜笑颜开,不要因为当事人托了关系就另眼看待,不要因为当事人哭哭啼啼就心生怜悯,不要因为别人栽赃陷害就信以为真——假如你在审案子的时候能做到排除一切干扰,完全听从内心的指示,那么审案子就不是一件难事儿了。”

王阳明的这段话,其实就是在告诉县令要时刻反省自己,不要让心中的偏私影响了其主观独立判断的能力。当这位县令真的能做到这一点时,就已经完成了传说中的“致良知”。所以,即使是像审案子这样的事,只要与内在的良知相结合,就是最好的心学实践例子。

王阳明虽然是一个喜欢静坐、喜欢思考、喜欢钻山洞的奇人,但是没有人说他脱离现实,也没有人说他腐朽、愚昧、呆头呆脑。因为王阳明和那种书呆子有着本质的差别。虽然后者也酷爱读书向往归隐生活,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把心和物相结合,因此修炼的只是单纯的逻辑思维而已,无法学以致用。王阳明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将万事万物结合在一起变成有实用价值的思想利器,其实这就是一种经由万物而致良知的思辨模式,也是心学和佛学之间的差别所在。

心学强调了生命活泼的特殊体验,虽然这一点和佛家的修炼心法很是相似,但是佛家却不讲究让天理和事物相结合,而只是为了出世或者渡人渡己。相比之下,用出世的心态去做入世的事,就是心学最闪光的亮点所在。当然,这与儒家倡导的“内圣外王”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王阳明的一生通过对事物的深刻体验和思考真正领略到了“良知”的魅力,也摸索出了一条“致良知”的康庄大道。王阳明认为不讲学就会让圣学不明不白,所以必须用足够丰富的语言阐述清楚才能达到目的。于是,我们看到,王阳明成了大明王朝最风行的“自由媒体人”。他通过讲课、研讨、著书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培养了一大批继承了他思想的精英人物。如果不是王阳明如此“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他的心学恐怕传不了几天就会被束之高阁了。



空谈误事,实干兴业

若不用克己功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时,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传习录》

关于空谈和实干的辩证关系,王阳明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若不用克己功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时,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用克己功夫,只是说说而已,这样最终是看不到天理的,也不能认识私欲。好比人走路,走了一段才能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再走,这样才能慢慢地到达目的地。

获得成功的方法有很多种,然而不论是哪一种,即便是最简单、最投机取巧的成功之道,也无法在空想中实现。这是因为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发挥作用。为学如此,处世亦如此,要想收获成功,必须多实践,在身体力行上下功夫。

王阳明认为,如果没有下功夫克制私欲,每天只是说一说,最终就认识不到天理和私欲的区别。也就是说,光是空谈而不去实践,是无法克制自己的私欲、认识天理的,因此王阳明感叹:“天下大乱,只因空谈多而实践少。”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是实干家,一是空想家。空想家不管怎样努力,都无法完成那些自己应该完成或是可以完成的事情;而实干家虽然没有空想家那样富丽堂皇的说辞,却往往能获得成功。

实干家比空想家做得成功,是因为他们总是采取持久的、有目的的行动,而空想家很少着手行动,或是刚开始行动便很快懈怠。实干家具备有目的地改变生活的能力,能够完成非凡的事业,不论是开一间自己的公司,写作一本书,竞选政府官员,还是参加马拉松比赛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空想家大多只是站到平庸的一边。

战国时候,秦国派王龁攻下上党,意欲进攻长平。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命廉颇率二十多万大军驻守长平。廉颇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做好长期抵抗的准备。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要投降啦!”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如何对付。如今来的是王龁,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一意孤行,让赵括带领二十万大军去接替廉颇。

王龁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场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士兵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军覆没了。

赵括是个空谈家,自以为读过兵书,谙熟兵法,但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书本在他头脑中构筑出虚无缥缈的军事楼阁,然而在真实的刀光剑影中不堪一击,赵括因“纸上谈兵”而被作为空想家的代表贻笑千古。

良好的理论很重要,但是理论若不经过实践的检验,就不可能转化为实际应用中有效的力量。无论是空谈者还是空想者,往往自以为有了知识就有了一切,这是极度错误的想法。



懒惰人生最要不得

懈怠的人,就像用来舂东西的杵,有二种事:一是不能自己支使自己,一天比一天使用损坏;二是不能自立,丢到地上就躺在地上,天长日久渐渐不能使用。——《传习录》

王阳明说:“懈怠的人,就像用来舂东西的杵,有二种事:一是不能自己支使自己,一天一天使用损坏;二是不能自立,丢到地上就躺在地上,天长日久渐渐不能使用。”在王阳明心中,他痛恨懒惰。中国的儒者常说“天道酬勤”,他们所谓的“勤”,不仅指勤于持家,还包括勤于治学,勤于修身、处世、立业等。孔子也要求他的学生勤勉地去做世上之事,即“敏于事”。《圣经》上说:勤勉的人常在君王左右。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极端鄙视懒惰,他称懒惰为“撒旦的蒲团”,认为当一个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时,就会想入非非,进而做出不道德之事。因此,智者的任务就在于不让任何人懒惰。

王阳明强调的是,一个人,天生两只手,就是要做事的;生来一双脚,就是要走路的;甚至眼睛要看、耳朵要听、嘴巴要讲话,都是天赋于人的本能。如果不用,人不就成为废物了吗?

其实,懒惰与贫穷还是孪生兄弟。因为懒惰,所以贫穷;因为贫穷,因此容易懒惰,它们互为因果。所以,一个人要想改变命运、改变贫穷,必须舍弃懒惰,要能勤劳精进。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懒惰。

很久以前,在一个偏远的小镇上,有三个人坐在一个小旅店的外面。他们看见一个送葬的队伍经过,便让一个在小旅店工作的年轻人去打听打听是谁死了。

小伙子回来说:“是你们的老朋友,名叫‘成功’,他被一个看起来挺可爱的名叫‘懒惰’的贼悄悄地谋杀了。”三人中年龄最大的人转过身,对他的两个朋友说:“这个叫‘懒惰’的家伙到底是谁?为什么人们都讨厌他,他又为什么要谋杀人类?咱们一起去找‘懒惰’,然后把他干掉,免得他再害人。”于是,他们打算去找“懒惰”,终止他的罪行。

他们走进小旅店,向旅店老板打听到哪儿才能找到那个叫“懒惰”的家伙。老板说:“沿着这条路走5公里,有一个村庄。最近,那里流行一种瘟疫,男女老少都吃了睡,睡了吃,根本无心做事。我敢肯定,在那个倒霉的地方,你们一定能找到那个叫‘懒惰’的家伙。”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