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楞严经》就被公认为“佛法百科全书”,含有诸多深奥的佛法义理和修持法门,素来有“自从一读《楞严经》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等赞誉。
《楞严经》里的一句话,道出了世界和自我觉醒的本质: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真心。
这句话的大意是世间的一切事物,本质上都是自己菩提妙明真心当下的显现,万法归一,心物不二。
![]()
一、世界是我们的内心显现
我们所感知的“一切世间诸所有物”(客体),并非独立于我们(主体)而存在的冰冷实体,它们与我们感知的“心”本是一体,都是我们“妙明真心”的显现。
心外无物,外部事物固然是独立于我们的客观存在。但如果我们不去关注它们、与它们互动、赋予它们意义和价值。那它们对于我们而言,只是事物的集合,没有意义。
对此,庄子也强调,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万物没有绝对的 “彼” 与 “此”,也没有绝对的 “是” 与 “非”。世界的本然状态是 “齐同” 的,万物与我为一。
而 “彼与此”“是与非” 的对立,本质是人们以主客和好坏顺逆等二元对立思维切割世界的结果。
![]()
二、我们的关联、关联方式,决定了我们的世界
主客对立使得人们习惯将自我(主)与世界(客)割裂,人为地将自己从世界中分离出来。
但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讲,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
孤立的 “事物”本身并没有固定的意义,只有当事物进入 “关联”,才会形成意义。
事物对我们而言,关键在于“关联对象“和“关联方式(行动、关系、认知和评判等)”,我们关联了什么事物,以什么方式关联它,就构成了不同的“事实”和不同的意义,从而决定了我们生活、我们世界的样貌。例如:
这条狗 + “我怕狗” = 一个危险的事实。
这条狗 + “我喜欢狗” = 一个温馨的事实。
我的工作 + “我感到极其乏味” = 一个充满烦闷的事实。
我的工作 + “我觉得很有意思” = 一个充满激情的事实。
我们能感知的世界,永远是自己通过 “关联” 后形成的世界。我们不是在 “旁观世界”,而是在 “参与构建自己的世界”。
![]()
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我们的生活,由自己的 “关联选择” 决定,而非外部世界的全部。
我们关联了什么、用什么方式关联它们。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就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
当我们不主动与外部事物建立关联时,外部事物对我们而言就是 “沉默的碎片”。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关联,外部事物就会以怎样的面貌回应我们。
改变我们关联的对象或方式,就是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世界。
若你以否定失败的方式关联自己的挫折,你就会聚焦自己的挫败,感到寸步难行。
若你以反馈调整的方式关联自己的挫折,你就会聚焦从中发现问题并改进,感受到离成功更近了。
凝视深渊的人,深渊也在凝视你。
生活是由各种快乐、焦虑、甚至痛苦的事件同时组成的。
若你将自己关联到那些能让你感到痛苦的事时,痛苦就会成为你生活的底色。
若你将自己关联到那些能让你感到快乐的事时,你的生活将时常充满欢乐。
![]()
三、世界如何,取决于我们的认知和解读
《楞严经》强调,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一切法的生起都是由心所变现,世间的因果、万事万物,都是以心为体而存在的。
外部世界如何,不在外部世界本身,而是取决于我们的关联和关联方式,我们的关联方式包括认知和解读等。
而我们的认知和解读,取决于我们的思维。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不是 “直接面对世界”,而是 “通过语言和概念的框架面对世界”。
大多数的痛苦和焦虑,都源于对 “抽象概念的执着”,把自我看成是固定不变的,并时常基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把语言创造的 “标签”(好坏、顺逆、得失、优秀 / 平庸)当成了 “固定意义的情境“,而深陷于对这些标签的执着、追逐或逃避当中。
![]()
而世界和自我都是流动的,没有不变的自我,过去的“我”,非现在的“我‘,现在的”我“,也非将来的”我“。
也没有固定意义的情境,具体的痛苦事件会在 “生活的流动” 中被重新理解。
烦恼即菩提、痛苦可以转化为动力、失败也可以转化为成功的契机。
得到的也未必是福,得不到的未必是祸。
心性本自圆满,只是被思维所制造的妄念遮蔽。
“二元对立思维” 通过 “主客、善恶、好坏” 的割裂,让人们陷入 “妄念” 的缠缚,从而脱离了 “自性本自圆满” 的真相。
此岸和彼岸的距离,其实就是心中的妄念,妄念一消失,此岸即彼岸。
心灵觉醒的关键在于打破二元对立思维所形成的执着、分别和妄念,去除遮蔽,回归 “万物一体” 和“心物不二” 的本然觉知。
![]()
当超越二元对立时,好坏顺逆、“我”与“世界”、“他者”的严格区分也会随之消融。
分别和执着将失去根基,万物与“我”、“心与物”在觉知中自然呈现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超越自我,触及真实的生命体验。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以其逻辑的严谨性,为《楞严经》的“心物不二”和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哲学基础。
虽然,抵达的路径和最终指向大相径庭,维特根斯坦的核心是消解传统哲学对 “主体”和“世界本质” 的误判,解决哲学困惑,《楞严经》和庄子则是引导觉悟与解脱,但在根本精神上高度共鸣:
三者都反对二元对立的割裂思维,都主张通过体验领会整体性;都认为自我的意义在与整体的同一中实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