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下班路过小区门口,总能被路边摊的香味勾住脚步——凉菜卤菜的红油泛着光,炒饭炒粉的铁锅滋滋作响,烧烤架上的肉串冒着油烟,连空气里都飘着烟火气。这两年最明显的变化是,路边的小推车越来越密,马路上穿黄蓝工服的外卖员也多了不少,以前很少见的女外卖员、女滴滴司机,现在抬头就能碰到。
这些烟火气的背后,藏着不少打工人的难处。前几天和朋友吃饭,她扒拉着碗里的菜叹气:“公司都半年没发工资了,走了怕找不到下家,不走又像在耗着。”另一个朋友更无奈,失业三个多月,大厂裁员不招人,小厂倒是有几个机会,可她不敢去——“以前待惯了稳定的公司,小厂朝不保夕的,总觉得不踏实。”
2011年我从学校毕业,一脚踏进了长沙的职场。头四年换工作跟换衣服似的,待的公司不是几个人的小作坊,就是几十人的初创团队,今天担心老板跑路,明天怕发不出工资,那种漂泊感真的太折磨人。后来实在想求稳,就一门心思投大公司简历,从那以后近十年,我只换过一次工作,待的都是几千人的大企业。
说真的,大公司薪资不算高,但胜在靠谱——五险一金按足额交,周末雷打不动双休,年底奖金再少也不会落空。网上总调侃“长沙公司双休是犯法的”,这话听着好笑,却戳中了实情。在长沙,多少小公司打着“弹性工作”的幌子让你无偿加班,连社保都要拖到转正半年才给交,对比下来,大公司的这些福利简直是“奢侈品”。
大公司还有个特点,人员流动性特别小。这三四年我们部门走的人里,十个里顶多一两个是主动辞职的,剩下的那些,大家心里都门儿清。不过裁员也有“潜规则”,一般先从入职年限短的“新人”下手。可在我们这种老公司,“新人”的定义也挺有意思——入职5年都算年轻的,十年以上的老员工一抓一大把。就说我们小组,除了去年招的一个海归姑娘,剩下的全是入职五年以上的“老人”。
每年公司都要搞一次组织架构调整,部门名字换得比衣服还勤。今天是“市场部”,明天可能就改成“品牌增长中心”,调整来调整去,有人被调到别的部门转岗,有人就直接被“优化”掉了。我看着身边的同事从新面孔熬成老熟人,再一个个离开,心里也开始打鼓——现在公司基本不招新人,全是我们这些“老油条”,可等公司真要缩减成本,老员工也未必能保住。
这种焦虑,到了四十岁左右更明显。前阵子老公催我去深圳团聚,他在那边发展得不错,可我迟迟下不了决心。不是不想一家团圆,是真的怕——这个年纪在长沙都快不吃香了,去了深圳那样的一线城市,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
之前有个同事,她老公在深圳读研后留了下来,两人异地三年,她生了孩子后终于决定过去。上次聊天她说,在深圳面了十几家公司才找到工作,薪资和长沙差不多,加班却比以前多一倍。“你再等等,等找到靠谱的工作再过来”,她这话,更让我犹豫了。
我太清楚自己的斤两了,没有过人的能力,也没了年轻时的闯劲。一线城市是有能力人的舞台,可对我这种普通人来说,满是不确定性。留在长沙,虽然升职加薪无望,至少工作轻松稳定;去深圳,可能薪资能涨点,却要从头打拼,还不知道能不能站稳脚跟。
人到中年,哪有什么“既要又要”的好事。我也明白焦虑没用,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攒钱——手里的存款多一点,面对未知的风险,底气就足一点。毕竟在这变幻不定的日子里,能靠得住的,除了自己,就是实实在在的存款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