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厨房里,蒸汽腾腾,林阿姨正忙着做晚饭。突然,一锅滚烫的热水不小心溅在了她的手背上,剧烈疼痛让她迅速慌了神。身旁的老伴赶紧递来一支牙膏,嘴里还嘟囔着“抹点牙膏止疼”。
下一秒,邻居李大爷闻声赶来,提议在伤口上抹点酱油,说是“土办法管用”。但没想到,不到两个小时,林阿姨的伤口反而又红又肿,还渗出了水泡。
![]()
类似的场景,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看似“家常便饭”的紧急处理法,到底是真有奇效,还是埋下更大的隐患?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冰敷、牙膏、酱油、甚至盐巴。但这些方法真的有用吗?实际上,权威医学指南早已明确反对:
牙膏、酱油等民间偏方,不仅无助降温,还易造成细菌感染,加重伤情。牙膏并非无菌产品,其成分还可能刺激创面,延长愈合时间。
冰敷表面似乎能让皮肤“凉下来”,但冰块极低的温度容易造成局部冻伤,甚至导致血管进一步收缩,不利于伤口修复。
![]()
一项2023年中华烧伤学会统计显示,“家庭不当急救”导致伤口感染的发生率高达41.2%,其中使用牙膏、酱油等偏方者,后续留疤概率增至78.6%。
医生强调,烫伤伤口本身就破坏了皮肤屏障,任何未经消毒的东西都不可直接涂抹。而“用酱油涂烫伤能退热”的传言,权威机构多次辟谣。
所以“冰敷、牙膏、酱油”这些做法统统不可取。那该怎么办?
冲:立即用流动的冷水冲洗烫伤部位,持续时间不少于15分钟。冷水能快速带走热量,减少深层组织损伤。研究显示,如能及时冲洗,二度烧伤发生率可减少约30%-50%。
![]()
脱:轻轻脱去覆盖伤口的衣物(注意不要强行撕扯已经粘连的部分,以免撕破皮肤)。“脱”能避免余热继续损伤皮肤,同时减少异物二次感染。
泡:若流动水资源有限,可选择把伤口浸泡在清水中降温,效果同样明显。冲泡总时间不可少于15分钟,但水温应略低于体温,过冷同样不宜。
盖:及时选择清洁、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覆盖伤口。这样既能防污染,又可降低细菌感染率。权威数据显示,洁净敷料能使感染率降低至12%以下。
送:情况严重时如烫伤面积超过体表10%或出现水泡、伤口变白发黑、神志不清等情况,务必迅速前往医院就诊。耽误处理极易增加并发症和留疤风险。
![]()
抹牙膏能凉快不留疤?恰恰相反!牙膏中的薄荷等刺激物质只会短暂“麻痹感”,实际会阻碍创面愈合。
酱油消毒有奇效?小心!高盐、杂菌杂质让创面雪上加霜,增加感染风险五成以上。
冰敷越冷越好?猛然“冰镇”伤口,不仅疼痛加重,还可致局部冻伤,破坏毛细血管。
碱面、酒精可以杀菌?刺激极强,伤口易深层损坏,留后遗症不划算。别再迷信“偏方”!
权威共识显示,烫伤初期,最关键的就是冷水降温,保护创面,任何化学物都不建议直接接触伤口。
![]()
科学护理与恢复建议,减少感染与留疤,守护每一寸皮肤健康
日常厨房操作,避免将热水、热油放在儿童易碰触的地方。用防烫手套,养成慢放慢取的习惯。
烫伤后的恢复期,保持创面干净、清洁,不擅自涂抹油脂、碱面等成分。可遵医嘱使用专业药膏,但万万不可轻信网络黑科技。
一旦伤口面积大、水泡严重或伴发热、脓液渗出,要第一时间到医院由专业医生处理。小面积较轻的烫伤也勿掉以轻心,关注愈合过程。
营养充足,适当摄取蛋白质、维生素A、C及锌,促进皮肤新生。日常多饮水、保证充足休息,有助于伤口修复。
不要自行挑破水泡,以免破坏隔离层,增加细菌入侵机会。干净敷料+及时送医是底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