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门明显能感受到凉意,大家开始翻出暖手宝、电热毯,裹上厚衣服取暖。可你知道吗?比起开水、明火这些“一眼就能看见” 的烫伤,冬天还有种“悄悄来”的伤害 ——慢性烫伤,它藏在暖乎乎的日常里,不注意就可能中招。
![]()
先说说啥是慢性烫伤?
简单讲,就是皮肤长时间接触“不那么烫,但又足够热”的东西。比如 40℃-60℃的温度,刚开始可能没感觉,可时间一长,热量慢慢渗进皮肤深层,等发现时,皮肤已经被 “焖” 伤了。它不像开水烫伤那样瞬间起水泡、疼得跳脚,反而因为痛感不明显,更容易被忽视,最后留下更难恢复的伤口。
这些常见的 “温暖陷阱”,其实都藏着慢性烫伤的风险,快看看你家有没有。
第一个陷阱:贴身用的取暖神器
暖手宝、电热饼、暖宝宝是冬季里的“续命神器”,但用不对就容易出事。比如把暖手宝直接揣在口袋里贴着手腕,或者晚上睡觉把电热饼压在脚边,甚至有人把暖宝宝贴在秋衣上靠近腰腹、脚踝。这些地方的皮肤比较薄,尤其是老人、小孩和糖尿病患者,对温度不敏感,可能暖手宝温度已经偏高,却没察觉,一贴就是几小时,等发现皮肤发红、起皱,甚至起了水泡,已经是慢性烫伤了。
还有电热毯,很多人习惯开一整晚,或者把温度调得很高。如果睡前没关掉,夜里翻身时皮肤长时间贴在发热的电热毯上,也容易被慢慢“烤”伤,尤其是后背、臀部这些接触面积大、又不容易察觉的部位。
第二个陷阱:长时间用的 “热乎物件”
有人冬天喜欢用热水袋敷腰、敷肚子,觉得能暖身还能缓解不适。虽然水温一开始觉得 “刚好”,但如果持续贴在身上 1-2 小时,热量会不断累积,尤其是热水袋接触皮肤的地方,很容易出现红斑、脱皮,严重的还会形成深层创面。
还有些人冬天喜欢泡热水脚,觉得水温越高越舒服,泡的时间也长,甚至泡到脚面发红、发麻还不罢休。其实水温超过 45℃,泡超过 20 分钟,就可能对脚部皮肤造成慢性损伤,特别是脚趾、脚掌这些角质层厚但感知不敏感的部位,更容易被“慢烫”。
遇到慢性烫伤,别慌!这样处理最靠谱
万一发现皮肤出现这些情况,可能是慢性烫伤了:皮肤发红、发肿,摸起来有点硬,或者出现水泡、脱皮,甚至有轻微刺痛、瘙痒感(后期可能痛感加重)。
这时候别乱处理,记住 “三步走”
【第一步】赶紧远离热源,比如关掉电热毯、拿走暖手宝,不要再让受伤的皮肤接触热的东西。
【第二步】用冷水轻轻冲洗受伤部位,或者用干净的毛巾蘸冷水敷一会儿,帮助降温,减轻皮肤损伤(注意不要用冰水,也不要用力搓揉皮肤,避免加重伤害)。
【第三步】观察伤口情况:如果只是轻微发红,没有水泡,冲洗后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擦干,保持干燥,一般几天就能恢复;如果出现水泡、脱皮,或者伤口有渗液、疼痛明显,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不要自己挑破水泡或涂药膏,以免感染留疤。
取暖是为了舒服,但安全更重要。不要让皮肤长时间接触同一处热源,不给慢性烫伤留机会。记住这些小知识,别让“暖乎乎”的好意,变成了“慢腾腾”的伤害。
文字|整形美容外科 苏星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