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彭锦弦
当食管与胃部因病变或既往手术无法发挥功能时,如何为食管癌患者重建一条能够正常进食的“生命通道”?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协和医院”)胸外科团队截取患者自身30厘米的空肠,经胸骨后路径“嫁接”至颈部,以代替其已失去功能的咽腔、食管与胃,为他解决了“食管与胃双源癌”引发的致命危机。目前,该患者已康复出院。
![]()
徐邦华(化名)今年59岁,28年前他因胃溃疡穿孔被切除了大部分胃。近半年来,他出现吞咽困难,在协和医院胸外科被确诊为罕见的“食管癌合并残胃癌”,需彻底切除食管、残胃肿瘤及受累组织,同时重建上消化道功能。然而,由于患者腹腔因既往手术形成广泛粘连、解剖结构改变,且残胃本身也已受肿瘤侵犯,常规利用胃部重建食管的方案无法实现,肿瘤切除与消化道重建均面临巨大挑战。
面对复杂病情,胸外科江科教授团队启动多学科会诊,并联手胃肠外科高金波教授团队,共同为患者制定手术方案,最终决定采用“空肠代食管颈部吻合”消化道重建术。该术式选取患者自身的一段空肠代替食管,经胸骨后路径提至颈部,在不进入胸腔的前提下,完成与食管及肠道的吻合,从而重建消化道。
手术过程中,两大技术难题尤为突出。一是空肠血管弓牵拉制约上提范围,二是颈部无张力吻合对精准度要求极高。手术团队在完整切除病变食管与残胃后,截取一段长约30厘米、带血管蒂的空肠段,并完整保留血管弓的连续性与血供后,创新性地经胸骨后路径将肠段上提至颈部,与食管完成精细吻合。
江科介绍,当胃部无法用于重建消化道时,空肠和结肠是两种常用的代食管器官,但结肠本身缺乏有效蠕动,术后易出现食物残留、反流和异味等问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此相比,空肠在直径和功能上更接近食管,能使食物通过更为顺畅。江科坦言,这项技术对团队要求极高,好比高空走钢丝,每一步都必须精准无误。
术后,患者恢复迅速,仅一周就能经口进食,吻合口愈合良好。协和医院胸外科在省内率先成功开展“空肠代食管颈部吻合”消化道重建术,为众多身患复杂食管及胃多源癌的患者,开辟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新途径。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