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初冬的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合肥经开区”)南艳湖波光潋滟,人们在这里观鸟、体验农事,或在书吧里读书,在科普园地了解知识。在这片产业澎湃和创新涌动的热土上,一场场“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工作正悄然展开,构建起一幅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程贯通的“大思政”画卷。
2025年以来,合肥经开区坚持党建引领、深化校地融合、聚焦分类施策、创新载体形式,构建具有开发区特色的“大思政”工作新局面,从校园党团队一体化育人,到社区用平民故事点燃信仰之光,再到企业“工匠讲堂”将奋斗精神注入产业血脉,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思想动能与精神支撑。
![]()
小学生们在研学实践基地体验农事。合肥经开区党政办供图
党建引领,构建齐抓共管“大格局”
合肥经开区建立“党工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社居协同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推动思政工作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作战”。
在教育领域,该区在22所中小学全面推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将政治标准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夯实立德树人根基。区团工委打造“青莲说”“临听青语”等青年品牌项目,开展理论微宣讲40余场,覆盖青年2000余人次;区总工会设立24个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组织35场技能竞赛,通过“工匠讲堂”弘扬劳模精神、激发职工创造活力。
在基层治理一线,思政工作同样落地生根。在合肥经开区莲花社区服务中心,以“红色物业”为载体,每月召开协商议事会,今年以来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28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912件。
![]()
社区召开党群议事会。合肥经开区党政办供图
校地融合,打造协同育人“新品牌”
依托区内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十余所高校资源,合肥经开区积极探索“校地共建”新模式,推动高校“智力优势”与地方“实践场景”深度融合,打造“高校名师优生讲思政”思政品牌。结合区内实际,打造“经开思政云课堂”“行走的思政”特色品牌,让思政课堂“动”起来。
“高校名师优生讲思政”邀请高校专家学者走进机关、社区,同时组织优秀学生组建宣讲团,用青年话语讲述时代故事,全年开展讲座21场,吸引近1500人次参与。以思政共建为纽带,合肥经开区还积极拓展就业见习、课题研究、人才引育等合作领域,建立“岗位供给清单”,开展“定制化”招聘,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形成“高校反哺地方、地方滋养高校”的良性循环。
分类施策,提升思政教育“精准度”
面对多元群体,合肥经开区实施“精准滴灌”,依托369个基础网格和2573名专兼职网格员,摸清商圈白领、蓝领工人、青少年、老年人等群体需求,建立“清单底册”,量身定制教育内容。
在该区临湖社区服务中心,设有“意不容辞”“邻里有约”等议事平台,今年以来共召开42场议事会,解决群众关切问题210个。
青少年群体是思政工作的重点,该区芙蓉社区服务中心实施“红色育苗”工程,依托“五色少年心向党”项目,组建志愿服务队,全年开展活动156场,覆盖青少年1.2万人。该区锦绣社区组建“银发宣讲团”,他们用亲身经历传递初心使命,让“银龄”力量成为社区思政的“活教材”。
![]()
辖区中国好人王新潮、侯业珍给学生宣讲。合肥经开区党政办供图
为了让思政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温度,合肥经开区推动“思政+文商旅”深度融合,依托工业、科技资源,打造“工业探秘游”“科技探趣游”等三条精品线路,推出12款“产研学游”产品。辖区内的南艳湖公园化身“家门口的思政课堂”,日常开展农耕采摘、浑水摸鱼等沉浸式体验;明珠广场城市会客厅设有阅读角,嵌入非遗体验,打造“书香商圈”与“移动思政课堂”。
从校园到社区,从企业到街巷,从线下到云端,合肥经开区正以系统化思维、项目化推进、品牌化打造,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引领”。(何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