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林溪安朗读音频
知乎上有个高赞问题:
为什么有的孩子长大后总是讨好别人,不敢表达自己?
有位网友回答得很扎心:
“因为ta小时候最熟悉的语言,是被忽视的哭声。”
很多家长都没意识到,你面对孩子情绪的那一瞬间,正在悄悄塑造着他未来的性格底色。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看,3-6岁是孩子情绪管理能力形成的关键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每一次情绪爆发,都是在向大人发出信号:我需要被理解,需要被接纳。
当我们处理情绪的方式不同,孩子内心的走向,也在悄悄分岔。
一个会被理解的孩子,会越来越阳光、自信;
一个被压抑的孩子,却可能变得敏感、自我怀疑。
![]()
表姐有个6岁的儿子,有一次在商场里看到心仪的玩具,想要买回家。
表姐没答应,说:“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了,不买。”
孩子立刻开始哭闹,情绪一发不可收拾。
表姐觉得很丢脸,急忙拉下脸训斥道:“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这么大了还不懂事!”
孩子被吓得一愣,立刻不再哭泣,乖乖跟着回家。
表姐心里暗自松了口气,觉得这种做法简单有效,“来硬的”比讲道理管用多了。
然而,几个月后,学校老师打电话告诉表姐,孩子在学校里显得很孤僻,不愿与同学玩耍,甚至被同学欺负时也默不作声。
无论表姐怎么询问,他总是摇摇头说:“没事”。
那一刻,表姐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或许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孩子变得更加封闭和沉默。
![]()
当孩子发现表达情绪会带来惩罚,他就会学会掩饰自己的感受。
父母表面上是在教规矩,其实是在无意中让孩子形成“情绪羞耻感”。
他们会认为,自己难过是错的,生气是不被允许的,哭泣会让人失望。
这种方式如果持续下去,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形成两种极端的情绪反应:
一种是情绪内耗型:
他们总是压抑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只会自责,害怕与人发生冲突,常常为了迎合他人而委屈自己。
另一种是情绪爆发型:
长时间的压抑情绪总会找到出口,他们往往容易在某个节点突然崩溃,长大后也难以建立健康的情感关系。
哈佛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数据发现,父母愿意接纳孩子的情绪,会直接促进孩子大脑前额叶发育出“抗压层”。
孩子的性格从来不是天生注定的,那些藏在情绪处理里的理解、接纳和引导,会像小种子一样在孩子心里扎根。
父母给的是温暖和包容,孩子长大后就会带着这份笃定面对风浪;
要是处理过程里满是否定或忽视,孩子的情感世界就会变得混乱,也容易变得敏感、易怒。
![]()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情绪镜像”:
是指孩子在幼儿期,会通过观察身边重要的人如何对待自己的情绪,来学习如何处理自己的感受。
父母的回应,就是孩子认识情绪、管理情绪的第一面镜子。
而这3种最常见的处理模式,往往养出来的孩子性格也完全不同。
![]()
1.压制否定型:表面听话,但内心极度自卑
知乎有一个帖子,评论区里全是网友们的成长阴影:
“我从小都没穿过裙子,因为我妈总说我皮肤黑,不好看”;
“哪怕我努力考了全班第一,我爸依旧笑我是书呆子,说我是笨鸟先飞”;
“我很喜欢画画,老师也说我有天赋,可我爸妈说这是不务正业……”
原来,很多人都在父母的指责和否定中,默认了自己一无是处的“事实”,承受着内心的自卑与不安。
很多时候,人可以挺过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却难以承受来自父母的否定与打压。
或许你觉得那一句鞭策是在激励孩子,但在孩子心中,它可能成为一生挥之不去的伤痛。
孩子会坚定认为,无论自己多努力,似乎都无法得到父母的认可和肯定。
他们在外面迎风而立,内心却早已被自卑所困。
长大后,这种缺乏自信的性格,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2.过度关注型:情感丰富,但敏感玻璃心
邻居家的女儿丫丫,从小就被全家人当小公主宠着生怕她磕着疼着。
孩子稍微皱个眉头,奶奶就紧张:“宝贝怎么了?”
在幼儿园被小朋友说了一句重话,妈妈比她还激动:“太过分了!我去找老师!”
丫丫的情感确实很丰富,但也变得格外脆弱,一点点小挫折都能让她崩溃。
有一次,因为被老师提醒字写得不够工整,她就哭了一整天,觉得老师针对她。
过度关注孩子的情绪,出发点是好的,但可能让孩子对自己的感受过分放大,变得敏感脆弱。
这样的孩子往往情感细腻,却容易在面对现实世界时受挫,抗挫折能力相对较弱。
![]()
3.温和接纳型:情商高,性格更阳光稳定
微博上有一个妈妈分享自己的育儿经,堪称教科书示例。
有一次,女儿因为画画比赛没得奖而大哭,她没有说“没关系,下次再努力”这种话,而是抱着孩子说:
“你现在很失望对吗?妈妈看得出来你真的很想得奖。”
等孩子哭够了,她才慢慢引导:
“失望的时候哭出来是正常的,那我们想想,除了难过,还能为下次做点什么准备吗?”
现在孩子上三年级,不管在家还是在学校,都是出了名的“小太阳”:
看到同学不开心,会主动去安慰;
自己遇到挫折时,虽然也会难过,但很快就能调整过来;
就算和朋友有矛盾,也能好好沟通自己的想法,从不会因为情绪失控而伤害别人。
温和接纳孩子的情绪,会向孩子传递一个重要信息:
我的感受是被理解的,我的情绪是可以被接受的。
父母经常捧场,孩子便全力以赴,有用不完的热情和动力;
父母多一些真诚和鼓励,孩子自然安全感满满,拥有高情商和阳光稳定的性格。
![]()
《请回答1988》里有一幕,德善哭着跟妈妈抱怨:
“为什么姐姐的衣服总是新的,我的都是旧的?”
妈妈愣了几秒,没反驳,轻声说:“对不起,妈妈也没注意到。”
那一刻,德善的眼泪瞬间停了,她知道,自己被看见了。
这就是情绪被接纳的力量:作为父母,重不在解决孩子的情绪,而是先接住它。
只有当孩子的情绪被看见,他才有底气和安全感去面对未知世界的复杂。
![]()
1.“共情”比“讲道理”更重要
演员胡可在节目中提到,她因为带小儿子打疫苗,耽误了去接大儿子安吉放学。
结果班里只剩下安吉一个人,他一看到妈妈就开始委屈地掉眼泪,不愿意搭理妈妈。
胡可立马跟安吉道歉,并抱着他安慰道:
“我知道你很伤心,很生妈妈的气,是妈妈不好。”
“你哭吧,我陪着你,等你哭好了告诉我。”
没有任何说教,而是及时给孩子腾出发泄情绪的空间。
她说:“孩子的情绪没有对错,只有需要被看见的渴望。”
所以不管孩子因为什么而有情绪,都请放下教育的姿态,先抱抱孩子,听听他的感受,或者只是安静地陪在身边。
这些简单的回应,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感是被重视的,安全感足了,孩子自然会更信任你,也更愿意学会管理情绪。
2.情绪可以有,行为要有边界
你可能会问,接纳孩子情绪,难道就是任由孩子撒泼打滚?
其实并不是。
如果孩子一有情绪,父母就妥协的话,会让孩子误以为情绪可以用来操控别人,反而不利于健康性格的养成。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理解孩子的感受,但坚持必要的边界。
比如,孩子因为不能去游乐场而发脾气,可以这样回应:
“我知道你很想去,妈妈理解你的感受。不过我们之前说好了今天要去外婆家,这个规则不能改变。”
“如果你真的很想去,我们可以叫上爸爸下周一起去,你觉得呢?”
这种回应既认可了孩子的情绪,又维护了必要的边界,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和规则意识。
![]()
3.父母情绪稳定,孩子才能学会平静
儿童教养专家丹尼尔提出,面对孩子情绪时,最重要的是先管理好自己的状态,告诉自己“孩子只是在表达感受,这很正常”。
如果父母一遇到事情就焦虑暴躁,孩子也很难学会冷静。
所以在面对孩子情绪时,最重要的是先管理好自己的状态。你可以:
①建立“情绪触发预警”:留意哪些行为最容易让你失控。
提前识别这些情况,当它们出现时,就能有意识地从“自动情绪反应”切换到“理性回应”。
②启动“三秒呼吸法”。
感到怒火上涌时,立刻告诉自己“停”:先深吸一口气,默数1-2-3,再缓缓呼出,默数1-2-3。
这短短的几秒,能有效重置我们本能的应激反应,快速平复心情,避免一时冲动说出了伤害人的话。
![]()
孙俪曾说:
“当孩子有不满、愤怒、悲伤的情绪发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
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那些大道理等他们情绪好的时候再去说吧。”
孩子的每一次情绪爆发,都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
如何应对?没有标准流程,唯有以“爱”为不变的准则。
不必困于方法的对错,你的耐心倾听与陪伴,本身就是最强的情感支撑。
点个,你我共勉。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情绪的波澜中,读懂自己;在成长的旅途上,积蓄力量。
愿童年得到的温暖回应,最终能内化为他们一生的情感底色。
作者 | 鹿呦呦
主播 | 林溪安,视频号:林溪安。每日清晨和你说早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6十点读书·听书×夜灯日历
2026年,十点读书×人民日报出版社,从上万本好书中精选出365本好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清单。
诺奖作品、经典名著、影视原著…各类型全覆盖;
雨果、莎士比亚、加缪、老舍、萧红…一次读过瘾。
扫码即听,省去一切挑书、选书麻烦。

而且每本日历都可以绑定3个手机号,全家都能听。
自带的小夜灯,轻轻一触、即可照明,照亮每一位认真生活的普通人。
现在下单,直接“拍1发9”不要错过~
「 2026十点读书·听书×夜灯日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