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4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7分钟
![]()
“真正的守正创新,要求我们教育者正心于人,正念于人,正行于人,正法于人。我们做教育就是要真做教育,做真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真正发展的自我,让每个人可能可为可发展,让每个孩子都各得其所地适宜发展。” ——田征
当“五育融合”写进学校办学方案,劳动课仍因“不考”被挤占课时;当特色课程成为验收指标,农村学校的乡土实践课因“难量化赋分”被视作“低质量课程”;当“破五唯”反复强调,评价体系仍绕不开“以分定优劣”——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落地之间,始终隔着一道传统评价的“墙”。
当代知名教育家、梯次循进理论创立者、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田征与西安教育人深耕40年的“位值评价”,正是从基层实践中生长出的“破壁利器”。这场评价范式革命,既印证于“白村现象”“蓝田经验”的鲜活探索,更契合“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的时代要求,为课程改革深水区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西安方案”。
1
课程改革卡壳
困在“唯分数”里的教育怪圈
教育的核心是“面向人人、人人发展”,但长期以来,“唯分数、唯升学率”的评价导向始终是基础教育的痛点,让课程改革偏离育人本质,陷入三重困境:
特色课程沦为“纸面装饰”:尽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破除五唯”,但不少学校的非遗课、科学探究课仍难逃“边缘化”命运——课时安排靠后、内容设计简化,只因这些课程无法直接转化为中考、高考分数。更突出的问题在于,教育评价常陷入“大而空、小而全”的误区:学生在特色课程中的兴趣培养、实践能力提升,因缺乏量化的“分值指标”难以被认可,课程本应有的育人价值被严重弱化。
五育融合陷入“形式化陷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在“以考定终生”的现实面前,往往异化为“智育独大”。体育评价依赖“体测达标率”,美育考核聚焦“艺术考级人数”,劳动教育简化为“拍照打卡”——这种单一维度的评价,让课程实践割裂成“各管一摊”的碎片:数学老师紧盯考点,忽略逻辑思维与生活应用的结合;语文老师侧重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少了文化传承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五育融合一定程度上沦为停留在口号层面的“形式”。
区域课程失衡加剧“内卷”:我国多地存在城乡教育资源差异,以西安蓝田县为例,其“川、原、山、岭”复杂地形带来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导致学校课程差距显著:城市学校能开设STEAM、马术等优质课程,农村学校的农耕课、山林生态课却因“无法纳入量化评价体系”,被迫放弃本土优势、盲目模仿城市课程。正如田征所言,“评价导向错了,课程实践就会偏”,这正是城乡课程差距持续拉大的核心根源。
2
位值评价的破局逻辑
从分数排名到生态增值
位值评价并非凭空而生的理论,而是西安教育人历经数十年基层探索沉淀的结晶,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教育评价范式革命。其核心要义在于“变分数为位阶、变位阶为位值”,通过重构评价逻辑,让课程评价真正对接育人本质。
1.“位”:找准课程的“发展生态位”
所谓“位”,即“发展生态位”,绝非传统评价中的“线性排名”,而是具有动态性、多维性、关联性的立体坐标:
动态性:关注课程在“最近发展区”的进步,而非固守固定标准。比如农村学校的“农耕劳动课”,无需与城市学校的“机器人课”比拼技术含量,而是聚焦学生是否从“不会辨识作物”进阶到“能记录农事流程、提出种植优化建议”——这种基于原有基础的进步,正是“位”的核心价值。
多维性:评价维度覆盖五育融合全领域,打破“唯分数”的单一局限。以西安探索的“157”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模式为例,其评价指标从最初的67项优化至50项,涵盖学业水平、品德养成、体质健康、兴趣特长等多个维度,让音乐、美术、劳动课的“育人贡献”有了清晰的衡量依据。
关联性:强调课程与区域教育生态的适配性。如同蓝田县曾推行的“教育教学等级目标管评制”,让山区学校的草药识别课对接当地自然资源,平原学校的英语拓展课联动山区学校共享资源,最终形成“和而不同”的课程生态,避免了“一刀切”的评价误区。
2.“值”:聚焦课程的“育人增值”
“值”的核心,是“人和事物发展的进位增值与进阶增值”,即课程给学生带来的真实成长变化:
不是数学考了多少分,而是是否从会做书本习题,进阶到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不是非遗课学了多少技艺,而是是否从对非遗陌生,转变为主动传承、向家人讲解非遗文化;
不是体育课是否达标,而是是否从抵触运动,变成养成规律锻炼的习惯。
田征在多年实践中反复强调:“评价要盯着‘人’的进步,不是‘分’的高低,让每个孩子的成长都被看见。”这种“增值导向”,恰好与他创立的“梯次循进理论”相呼应——作为西安教育人提出的原创性教育观点,“梯次循进”强调“基于原有基础拾级而上”,与位值评价“关注增量、尊重差异”的内核高度一致,为课程评价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3
40年实践印证
从基层学校到区域改革的课程焕新
位值评价的生命力,源于40余年来西安教育在各层级、多点面、长时空的持续探索,每一步实践都与课程改革深度绑定,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本。
1. 1980年代“白村现象”:小评价撬动课程大变革
蓝田县白村中学的探索,是位值评价的雏形实践。当时,这所普通农村学校创新推出两大举措:
推行“小先生制”,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知识点,评价标准不看讲得是否完美,而看是否比上次更流畅、逻辑更清晰;
设立“多元化差异认质”奖励体系,包括“五育并举全优奖、争优冒尖优秀奖、奋起直追超前奖、不甘落后进步奖、发展兴趣特长奖”,即便学生分数不高,只要在劳动课、体育课等领域有进步,就能获得认可;
实施“四环控制”提质法,通过确认标基(明确原有基础)、研定标高(设定合理目标)、实施标管(过程动态管理)、审论标质(结果反馈优化)的闭环,将评价融入课程设计、实施、反馈全流程。
短短3年,这所农村校的教学质量跃居全县第一,被称为“白村现象”。其背后的关键,正是评价导向让课程回归育人本位:数学老师结合农活讲解几何(如丈量土地),语文老师引导学生撰写家乡故事,劳动课从边缘课变成香饽饽,真正实现了课程服务于人的成长。
2. 1990-2000年代“蓝田经验”:区域课程均衡的密码
面对川原山岭教育差异大的现状,蓝田县推行教育教学等级目标管评制,核心是分类推进、梯次评价:
不搞“统一分数标准”,而是根据学校基础设定差异化目标——山区学校的山林生态课,评价重点是“学生是否能识别20种本地植物、提出山林保护建议”;平原学校的英语拓展课,则关注“是否帮助山区学校共享课程资源”;
实施“动态目标管理”,通过持续追踪进步幅度调整评价标准。经过数年实践,蓝田县教育质量(中招统考成绩)从西安全市第13 位(倒数第一)逐步提升至第10 位、第9 位,以至达第8 位,这个曾经的贫困县出现了“全市中游水平”的高光时期。
这场探索证明,位值评价能让农村学校摆脱“模仿城市”的误区,农耕课、草药课等本土课程成为特色,区域课程差距不断缩小,教育生态焕发活力。
3. 2013年至今“西安模式”:AI赋能课程评价精准化
2013年西安成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后,将位值评价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西安模式”:
构建“157”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模式,以“破唯分论、立五育观”为核心,通过指标研制、监测诊断、课堂变革等7个环节,推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与综合评价协同发力;
研发“三真三有三紧扣”评价工具库,坚持“真情境、真问题、真能力”的命题原则,比如数学题结合“西安地铁票价计算”设计,让课程评价对接生活实际;
建立“市—区—校”三级联动反馈机制,2015至2023年间累计监测34万余人次,形成分层报告,构建“监测—反馈—改进”的闭环。
2024年,全国首个位值评价AI助手智能体上线,进一步实现了评价的精准化——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局长、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精准画像,帮助快速定位位值信息,让课程优化更具针对性。
4
未来已来
位值评价重构课程改革新生态
位值评价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破解当下课程改革的痛点,更在于重构教育评价的底层逻辑,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路径。从实践价值来看,它实现了三个“回归”:
回归课程的育人本质:位值评价让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争议有了清晰答案。田征提出:“如果考的是德智体美劳融合的‘品养+知识+能力’,教学奉之何错之有?”在这种导向下,课程不再是考点载体,而是能力培养、素养提升的平台——数学关注逻辑思维与生活应用,语文重视文化传承与表达能力,劳动课培养责任担当与实践技能,五育融合真正落地。
回归评价的激励功能:位值评价始终淡化筛选判定功能,聚焦动态进步,让中等生、后进生在课程中也能获得认可。农村学生在农耕课上的进步、城市学生在公益课程中的成长,都能成为位值增值的依据,正如田征所说,这是激活沉默大多数的关键,让课程改革真正实现面向人人。
回归教育的生态共生:位值评价强调主体间性,即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裁决,而是所有教育参与者相互参照、共同发展的关系建构。这种理念推动家长关注孩子的兴趣增值而非仅看分数,教师创新课程设计而非紧盯考点,区域间共享课程资源而非比拼分数排名,最终形成教育命运共同体。
田征常说:“教育是全民的大合唱,谁也替代不了谁的职责。”
位值评价这场范式革命,不是简单的评价工具升级,而是教育哲学的重构——从选拔教育到发展教育,从分数导向到育人导向。当每门课程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态位,每个孩子都能在课程中实现可能可为可发展,中小学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走出深水区,迈向以质量为驱动、以生态为特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的新未来。这不仅是西安教育的实践成果,更是中国基础教育向真教育迈进的坚定一步。
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线上资源包购买渠道已开通,欢迎扫码了解详情!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
中小学"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编制与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专题八讲
![]()
邀请函| 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
![]()
关于举办2025第二届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研讨会的通知
![]()
2025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发展力高级研修班暨《班主任说》编委会遴选
编辑|智库君
说明|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