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简称《方案》),推动建立以“教联体”为载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凝聚育人合力为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1]“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通过整合与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安全管护等育人责任有关的各类主体,明确各自职责任务,搭建常态化育人平台和活动载体。
“教联体”构建的基本现状
“教联体”作为新时代教育治理创新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优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生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使命。当前,在推进“教联体”建设进程中,呈现出社会广泛关注、政策不断强化、实践持续创新的发展态势。
(一)社会广泛关注
本研究与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合作,对2024年11月—2025年2月全网“教联体”主题的相关数据进行监测分析,共监测到相关数据82059条,月均20515条。其中微信数据占比最高,为46.80%,新闻网数据占比28.53%。监测期间,2024年11月1日全网数据出现首次高峰。当日,教育部发布新闻: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官方媒体集中解读政策目标与实施路径,舆论呈现出“政策期待型”热议高峰(见图表1)。
![]()
图表1:“教联体”相关数据走势202411—202502
从热点报道与评论看,主流媒体聚焦于“教联体”建设方案解读、地方“教联体”建设经验与成果等议题,呈现“顶层设计强化”与“区域试点优化”的双重特征。全网监测和大数据分析可见,围绕“教联体”建设,舆论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完善、搭建数字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等7个方面(见图表2)。
![]()
图表2:“教联体”建设主要舆论关注点分布
在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方面:围绕学校主阵地作用升级的讨论持续升温,网友普遍期待学校功能结构性升级。有观点指出,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仍面临课后服务承载力不足与特色课程开发比较滞后的双重挑战,部分学校仍存在“重学科知识、轻综合素质”的倾向,课后服务内容较为单一,与社会资源联动不足、有待拓展。舆论呼吁深化课程改革,打造“基础课程+校本特色+社会实践”三级课程体系;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将协同育人成效纳入绩效考核;依托“教联体”平台建立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流动,同时加强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培训,打造“校内提质+校外拓展”的双向育人模式。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完善方面:协同机制建设议题引发多维探讨。舆论普遍肯定构建协同机制的积极意义,认为“教联体”能够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呼吁解决家校社浅层联动问题,建立家校社联席会议制度,并探索建立社区教育服务清单制度,将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纳入校本课程体系。此外,建议试点建立“教联体”运营中心等提案获得舆论广泛认同。[2]
在搭建数字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方面:平台建设或面临多维挑战。有观点表示,现有数字平台普遍存在信息孤岛和功能碎片化问题,家校社三方相关数据互通率较低。舆论呼吁制定教育数据共享标准,依托教育大数据平台构建学生成长画像,通过智能分析推送个性化育人方案,开发智能教育助手实现“一端通办”。同时,有部分家长对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表示担忧,担心学生学业、心理状况等敏感信息在跨部门流转中被滥用或泄露。
(二)政策不断强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家校社协同育人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期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本研究发现,有关家校社协同育人政策演进经历了从“政策萌芽”到“发展深化”再到“制度确立”的发展历程。《方案》出台标志着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正迈向全新阶段和更高水平。
1.更加强化多方协同发力
近三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对协同育人工作予以部署。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协同共育,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责任,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增强育人合力。[3] 2024年,《方案》进一步明确各主体责任分工,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协同网络。2025年,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党组召开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试点部署推进会,要求围绕深入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布局结构和要素供给机制,提高政策效能,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创新“教联体”等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平台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4]
2.更加强化政策目标落实
家校社协同育人政策逐步从柔性引导转向硬性落实。根据《方案》部署,各地要以县域为单位推进“教联体”建设,力争2025年实现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这项改革锚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明晰政府统筹下的各主体职责边界,推动多主体协调联动、确定逐步推进工作目标等。这种从价值倡导到推动落实、从方向引领到责任细化的转变,标志着协同育人机制正从理念认同向制度创新跨越。
3.更加强化育人质量提升
根据《方案》部署,要打通学校、家庭、社会育人资源,促进家校社三方协同发力、同向同行,有效破解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促进形成良好教育生态和育人环境。可以看出,《方案》着眼于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指导多方主体根据学生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的需要,协同整合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要素,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时空、三主体、三情境”育人体系,建立连续性学生发展通道,拓展、延伸和完善育人链条。
(三)实践持续创新
在国家顶层设计指引下,各地加快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在政策支持、路径创新、机制构建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实践经验。本研究系统梳理全国多省市“教联体”工作方案和实践案例,[5] 运用类型学方法将“教联体”建设的主要模式划分为“政府统筹主导型”“资源协同驱动型”“‘五育’融合实践型”“区域特色深化型”四类。各类模式在核心特征与创新机制上呈现出显著差异,区域实践可以采取不同模式,但均共同指向育人方式转变与学生全面发展,为新时代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多元化路径参考(见图表3)。
![]()
图表3:“教联体”建设模式类型分析
“教联体”构建的主要问题
当前“教联体”协同育人合力与效能尚未完全充分释放,在构建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职责衔接待紧密,政策落实须细化
《方案》明确了各方主体责任,但“教联体”构建因涉及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家庭、街道社区、社会资源单位等多主体协作,在实践中仍存在责任边界模糊、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部门协作缺乏常态化机制。亟须在政策落实与实际操作层面,通过破解健康、安全、实践等真实问题,推动“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机制建设落实落细,形成新时代协同育人创新模式。
(二)价值目标待共识,凝聚合力须强化
“教联体”构建应以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通过制度重构消解职责模糊、技术赋能突破资源壁垒、文化融合重塑教育生态,破解各责任主体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的现实困境。亟须多元主体统一价值目标,在协同育人上凝聚共识,政府强化统筹引领,学校深化专业赋能,家庭转变角色认知,社会激活参与动能,真正凝聚形成“目标同向、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育人合力。
(三)共育资源待聚合,均衡发展须优化
当前“教联体”构建仍存在系统条块分割、资源相对分散、发展不够均衡等卡点和堵点问题。亟须各主体以责任共担为基础、资源整合为支撑、空间重构为载体,通过“资源联结”机制打破教育系统内外壁垒,将分散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要素(人力、物力、课程、技术等)进行系统性整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协同育人资源网络,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联体”构建的对策建议
“教联体”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创新载体,需要通过政策创新、技术赋能与实践探索破解现实难题。不断完善机制,强化有序协同,统筹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推动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促进形成良好教育生态和育人环境。
(一)准确把握政策方向
理念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教联体”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抓手和深入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重要举措,旨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建设教育强国强大合力”。[6]《方案》的出台是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破解目前教育痛点和难点问题的积极探索。各育人主体要充分认识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切实肩负起自身职责使命。
(二)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教联体”制度体系是推动工作协调有序、科学高效开展的前提和保障。需要明确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主责领导机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推进机制;明确家庭、学校、社区在教育中的具体权责边界,避免“责任模糊”或“责任转嫁”;明确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工作重点、保障措施,强化监督考核,层层压实责任,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三)完善主体协同机制
“教联体”体现了共商共治共创的治理理念,落实“教联体”机制需要从“管理”向“治理”转型,各方主体在“主导—配合—补充”的协同框架中找准角色与关系定位,避免责任边界模糊或冲突。可以通过制度保障、资源激励和技术创新等因地制宜推动建立“教联体”,在实践育人、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同步上加强协同配合,推动协同育人机制可持续发展。
(四)整合各方共育资源
政府层面应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教育、民政、文旅等部门的资源开放义务与协作标准,通过政策引导打破行政壁垒,形成资源统筹配置的制度性保障。学校作为枢纽,应主动对接家庭、社区及社会机构,建立需求响应机制,吸纳多元主体参与资源开发。在家庭层面,家长要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提升教育参与能力,主动提供个性化支持。社区与社会资源单位应开放公共空间与专业资源。最终形成“政府统筹、教育主导、多元协同、技术赋能”的资源整合生态。
(五)创新协同育人模式
“教联体”应创新建构多样态协同育人模式。要聚焦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等多路径协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围绕学生校内外学习生活的时间轴和空间场,协同多元教育主体、统筹多样教育资源、协调多种教育环节,为学生参与文化学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条件保障。
(六)加强专业示范引领
充分发扬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主动作为、积极创新,探索多样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与实践经验。以典型示范带动整体提升,形成互鉴互促的良好态势。依托专业力量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操作性强的指导成果,搭建专业平台,引导并协助学校、家庭、社区推进育人工作。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是优化教育生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机制。分析“教联体”构建的现状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推动“教联体”构建的对策建议,可以为进一步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和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共同为孩子们打造健康快乐成长的“大本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答记者问[EB/OL]. 2024-11-0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411/t20241101_1160205.html.
[2]【聚焦两会】省政协委员、盟员娄雷建议:建设多层级“教联体” 凝聚全社会育人合力[EB/OL]. 微信公众号“青岛民盟”. 2025-1-21.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g2MjQyMw==&mid=2650887528&idx=1&sn=a5956b822fd80f77ccfcc92365f0ba62&chksm=bc288dcba67fd286327570efd968401eb8004408fa5969e3c6767443cce2068ec9e935baf3e4&scene=27.
[3] 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EB/OL]. 2023-01-1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301/t20230119_1039746.html.
[4] 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试点部署推进会召开[EB/OL]. 2025-03-27.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503/t20250327_1185079.html.
[5]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EB/OL]. 2025-01-19. 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1/content_6999913.htm.
(董竹娟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
《人民教育》2025年第17期
作者:董竹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