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结构、算法目标和组织方式的差异。
事情的起因是前几天我买了个键盘。
本着研究的习惯,我在拼多多、淘宝、京东APP都搜索了罗技的同一款键盘,对比了价格。然后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在后续使用过程中,三家APP的推荐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拼多多:出现了很多关联产品,包括键盘手托、理线器、桌面音箱、电脑支架、桌垫、充电站、取暖器。
淘宝:出现了键盘和关联产品,包括其他品牌的键盘、键盘手托、键盘清理器。
京东:出现了更多的键盘,罗技其他系列、京东京造、华为、联想、Acer、潜行者……类型和价格相对接近。
很明显的区别是,拼多多更懂电脑办公的“场景”,以此推荐相关产品;京东像个直男,看了键盘就继续推一堆键盘;淘宝介于两者之间,但推荐键盘的价格、类型差别有点大,关联产品不够丰富。
结果是我在拼多多买了一堆小东西,直观感受是:
拼多多真的懂我需要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
如果说调用AI大模型就能分析用户需求,显然三家的推荐结果不会有本质差别。现在的差别就表示,这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
在和小伙伴们交流探讨后,我把这种推荐精准度的差异,归结为三家公司在数据结构、算法目标和组织方式的根本性不同。
1、数据结构是理解用户需求的途径
首先我们理解一个概念:埋点。
埋点是指在 App 代码中嵌入统计代码(“埋点”),用于追踪用户行为(如点击按钮、页面停留、功能使用)和 App 运行状态(如闪退、加载失败)的技术方案,核心是收集数据以支撑产品优化、运营决策。简单说就像给 App 装了 “隐形传感器”,用户每一步操作都会被记录,这是理解用户需求的必经之路。
用户行为链路越长、业务改版越多、活动密集度越高,埋点就愈加复杂,复杂之后的问题是数据量太大,对理解用户需求产生噪音。这是三家电商平台在理解用户需求上,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
淘宝是全中国 UI 最复杂的 APP 之一,埋点量最大,但也导致推荐难度非常大。
第一,业务线太多,淘宝主站、天猫、闪购、淘宝直播、内容(逛逛)、母婴、服饰、国际、二手、活动会场(每天变)。每条线都有自己的逻辑,都要独立埋点。
第二,活动太多,双 11、双 12、38、618、内容节、电器节、商家大促……淘宝一年活动的页面改动量,可能要大于其他两家总和。每次改版都要调整埋点。
第三,前两点业务属性带来的问题是,让用户意图变得模糊。用户可能进来:随便看看、看直播、看穿搭、打开一下又退出……这种“弱目的行为”会导致意图识别难。
2019年的时候,马云有一次采访中说:每天晚上都有1700万人在淘宝只逛不买,也不知道这些人在干嘛,就是随便瞎逛。
你都不知道用户每一次点击的意图是什么,怎么精准推荐?
京东则是另一个问题,数据太少、用户意图太清晰。
京东是一个强目的购买场景,用户打开京东之前,往往已经想好了要买什么:买 iPhone、买空调、买尿不湿、买狗粮。用户链路简单:搜索、浏览、购买——结束了,埋点数量也更少。虽然京东的业务线和活动也多,但是用户意图的判断是清晰的。问题是信息太少,算法几乎没有空间发挥。
结果京东推荐出来的东西,往往更刚需、实用、贴近预算,但是覆盖面很窄。搜索键盘的时候,不会给你推荐键盘手托、桌垫……
拼多多的埋点少,但“购买驱动型推荐”反而更准确。
拼多多业务线少,活动更少,没有特别的双11、618、38的活动,每天都是最低价,这就让拼多多变成了推荐系统的理想场景:
强转化导向 → 弱内容噪音 → 低 UI 噪声 → 高频低单价购买行为
拼多多为什么埋点少,推荐依旧很强?因为拼多多掌握的是:你买了什么、你买了多少、你买的价格区间、你买的频率、你对价格的敏感度、你对活动(砍价、秒杀)的反应……这些动作都是在更精细地刻画用户需求。
拼多多的数据则像一本日记,每一页都记录了你完整的购买轨迹:从发现优惠,到犹豫,再到砍价、拼单、放弃、重新进入……每一步都紧密连在一起。它不像淘宝那样嘈杂,也不像京东那样单薄,而是完整地“看见你”,这也是为什么拼多多的推荐总能抓住你的心。
2、算法目标决定了业务方向
拼多多的推荐目标非常简单:订单、订单、还是订单。
拼多多算法 KPI 非常简单:今晚给你带来更高的购买率,提高 N 天内的重复购买,增加用户每笔订单的节省金额感知,把最便宜、最有吸引力的东西推给你。
不追求兴趣,不追求内容,不追求留存时长,只关心推荐是否能带来成交。这使拼多多的推荐非常“纯粹”且“高效”。
淘宝因为业务线多、活动多,推荐目标就会变多。
淘宝的算法不是只管“推荐准”,而且要考虑:留住用户、增长用户、刺激兴趣、扩大曝光、平衡商家生态、兼顾广告收入。
多目标的推荐容易导致:推荐逻辑复杂、不同部门的策略冲突、精准度不纯粹(内容兴趣 ≠ 下单兴趣),这必然降低推荐精精度。
京东的推荐目标是:在强目的消费中提高转化效率。
京东算法关注:你是否下单,你在价格、物流、品牌之间的偏好,你的购买频率。推荐更多是“协助成交”,不是“激发需求”,所以推荐的天花板不高。
3、组织方式是背后的根源
拼多多整个公司只有一个部门:订单。
拼多多的组织方式非常极端:扁平化、小团队、快迭代,本周做的模型,下周就看订单转化效果,这是典型的“战斗小队结构”。所有算法、产品、运营团队目标极度统一:推动购买、推动便宜感、推动流量效率,所有策略围绕即时转化去做优化。
结果就是同样一条算法链路,在其他平台还需要协同推进的时候,拼多多已经迭代 10 次了。
淘宝从内容团队到直播,到搜索、到商家运营、到推荐,彼此有不同目标。
不同目标就会有冲突,而协调不同部门的成本太高。另一方面,不同部门的数据沉淀在各自系统里,流动不够顺滑,算法团队也不一定能掌控所有数据。但今年以来,淘宝组织的协同性看到了改善。
京东是一个大中台的组织,以“正品 + 自营 + 服务 ”为中心。
京东的组织形态稳定,强调:自营链路、售后体验、复购、搜索质量、体验导向。这和京东的业务形态相辅相成,核心是“正品 + 自营 + 服务”,大约一半的自营产品,决定了京东在创新的推进上,要慢得多。
当我们说拼多多的推荐更准时,本质上反映了:
拼多多的商业模式和它的推荐系统,是一体化设计出来的。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三家推荐系统的差异,
京东:我知道你现在要买什么
淘宝:我知道你对什么感兴趣(但不一定要买)
拼多多:我知道你还要买什么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25号观察员”被封3个月,禁止关注6个月,我真是谢谢了。
在此期间,请关注新号“25号基地”、视频号“25号观察员”。
谢谢大家的点赞、转发和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