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课堂到产业一线,从社区街巷到文旅地标,景德镇学院“知行·瓷魂铸星”宣讲团多点多面发力,将核科普知识传播与“两弹一星”精神传承深度融合,以多元化形式覆盖青少年、青年学子、企业职工、中外游客等广泛群体,让科学正能量与红色基因在千年瓷都全方位浸润。
校园宣讲:播撒科学与爱国的种子
宣讲团深耕校园主阵地,为不同年龄段学子量身打造精神盛宴。面向中小学生与社区儿童,宣讲员从生活场景切入,用“雨伞挡雨”类比X射线安检原理,揭秘地铁安检、集装箱查验等场景中核技术的“隐形守护”,详解核电站安全屏障与环保优势,打破对“核”的陌生恐惧;同时通过深情朗诵《等待》、讲述钱学森、邓稼先等元勋故事,搭配互动问答、脑筋急转弯等趣味环节,让孩子们直呼“科学家就是超级英雄”,在心中种下科学探索与爱国奉献的种子。
![]()
宣讲中同学们积极回答互动 陈龙摄
![]()
宣讲团成员和浮梁二小同学合影留念 陈龙摄
面向近300名高校青年学子,宣讲团牵头开展“爱国主题月”主题团日活动,各团支部结合专业特色,通过事迹宣讲、精神研讨、主题分享等形式,将两弹元勋“隐姓埋名、为国奉献”的赤诚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详实的活动记录与热烈的现场氛围,让“科技报国”的信念深深扎根青春心底。
![]()
宣讲团成员在景德镇学院宣讲 陈龙摄
![]()
宣讲结束后团队合照 陈龙摄
社区宣讲:“核”你同行,科普点亮孩童科学梦
秋风送暖,科普润心。宣讲团走进社区,以“强国有我,‘核’你一起”为主题,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核能知识之旅”。宣讲团成员傅蕊蕊以“铀的三生三世”为趣味切入点,从“谈到‘核’会想到什么”的互动提问开篇,带领孩子们回顾核发展简史、认识核的本质,用通俗语言讲解核电与核燃料循环原理,结合我国“多煤少油汽”的能源结构特点,重点介绍核电站四道安全屏障,通过“运行寿命是火电厂两倍、每年少产300万吨废物”等直观数据,凸显核能环保优势,打破对“核”的陌生感。
![]()
宣讲团成员在社区进行“两弹一星”宣讲活动 陈龙摄
![]()
宣讲团成员在洪家山社区宣讲和孩子们的合照 社区摄
产业文旅:精神赋能发展新活力
宣讲团走进名坊园陶瓷工业区、陶溪川文创街区,实现红色精神与产业发展、文旅体验的同频共振。在隆祥陶瓷、玉柏玲珑、骨子里商贸等企业,宣讲员聚焦“两弹一星”精神中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与匠心坚守,将科研攻坚与陶瓷工艺改进、产业协同创新相联结,鼓励企业职工与陶瓷匠人在岗位上精益求精、聚力突破,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动能,覆盖百余名企业员工。
![]()
宣讲团成员进工业区讲解“两弹一星”知识 陈龙、周桂诗洋摄
![]()
宣讲团成员与隆祥陶瓷有限公司员工合影 陈龙摄
在陶溪川这一文化地标,宣讲团既向外地游客阐释“两弹一星”精神与陶瓷工匠精神的内在契合,让文旅体验更具文化厚度;也为园区企业员工送上定制化宣讲,累计服务超500余人次,创新了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企业文化融合的传播形式。
![]()
宣讲团成员在陶溪川与游客分享“两弹一星”精神 陈龙摄
![]()
宣讲团成员与陶溪川游客合影 周桂诗洋摄
从懵懂孩童到青年学子,从产业工人到中外游客,宣讲团以精准化、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让科学知识与红色精神覆盖不同群体、浸润城市肌理。未来,宣讲团将继续深化创新,推动核科普、红色基因与瓷都匠心、青春力量、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注入持久动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