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铁们,最近这两天,房产税这个事儿再次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
本来没想说这个事儿,但后来看到不少朋友讲得有鼻子有眼儿,我感觉:
我觉得,是时候好好唠一唠这个事儿了。
起因是11月14日,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在16届财新峰会上关于房地产税给出了一系列表述。
尤其是一下两点,更是引起了线上线下的广泛讨论——
房地产税法的起草工作已经完成,但还没进入立法表决程序;
房产税是最适合做地方税的税种,核心难点基本解决。
咱们在这儿必须明确一点:
“房产税法的起草工作就已经完成”与“房产税立法已完成”以及“开征房产税”之间存在不小出入,压根儿就不是一会儿事。
但是理性来讲,以上这番表态已经透露了关键信号:
房产税在技术和法律文本层面,准备工作已较为充分。
具体何时落地,取决于宏观经济和楼市的稳定。
其实最近这些年,有关房产税的讨论压根儿就没停过,权威人士的这番表态无疑再次将房产税放在聚光灯下。
不少房地产从业人员乃至全国老少爷们儿都挺关注这个事儿,原因也非常简单:
房产在中国老百姓的家庭财富中占68%…啥时候收?收多少?怎么收?每一项都会影响到大家的钱包和资产价格走向。
房产税是一个很早之前就已经明确的事儿——
早在2011年开始,上海和重庆两座直辖市就已经开始试点居民自住住房的房产税。
2013年,房产税立法来到了一个关键转折点:当时提出“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
2014-2019年期间,关于房地产税的表述也从“做好立法相关工作”逐步升级为“稳步推进立法”;
2021年以后,一度尝试推进扩大房产税试点,但后来市场形势变化,迟迟未具备全面开征房产税的条件。
本次财新峰会上的最新表态,某种程度上点出了当前房产税的推进现状:
房地产税在立法层面已完成关键突破,曾经制约改革的核心难点已基本解决。
这里面,最突出的技术难题就是税基如何确定——
譬如房子的价值如何确定,是按照你买入时的价格来还是按照现在的价格来?
譬如大量通过非自由交易取得的房屋,如何以市场价为基础,合理核算税基?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全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全面落地,无疑为划定税基奠定基础。
后面的厘清产权、监管税源,都是在这一基础之上才能推进的。
最理想模式莫过于按市场价打折计算税基;
但现实挑战在于,不少房改房、单位分房等无清晰市场交易价格?
另一方面,在执行过程中如何设置免征额,如何设置税率梯度?
因为这两点直接关系到既实现增量调节,又避免普遍增负。
此外,针对房产税的落地时机来讲,目前同样保持着较为审慎的态度。
![]()
在当天的财新论坛峰会上,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指出:“房产税是最适合地方税的税种。”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接力土地财政,让相关地方收入从一次性出让转向细水长流。
在本世纪最初的20来年时间里,土地出让金收入是地方财政税收的重要补充。
这套模式可以理解为,地方将未来70年的土地使用权一次性批发给了市场。
这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不仅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天量的启动资金,更为后来的公共服务、招商引资提供了支撑。
但是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你市场进入新阶段,土地出让金收入也呈现调整态势。
房产税的意义也凸显出来了——
其底层逻辑在于,从依赖增量土地一次性出让转向盘活存量房产的长期持有,从轰轰烈烈的大拆大建转向精细化、品质化的城市运营。
只要工业化在深入、城市在发展、人口在聚集,存量房产就能持续产生价值,房产税就能提供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可持续的现金流。
换言之,即使增量土地有限,即使土地出让有限,地方依然能拥有一个坚实的财政基本盘,有利于实现地方财政路径的无缝切换。
其二,在于重塑激励核心,让地方公共服务与财税间形成新的良性循环。
过去热衷于卖新地,确实能立刻带来收入。
但是,已建成区的公共服务,譬如学校、公园、社区医疗同样需要持续维护升级。
这个过程同样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而房产税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扭转这一局面。
它作为一种持有环节的税,其税基,也就是房产价值,将直接与所在地的公共服务质量挂钩。
同一个房子,若毗邻优质就业资源、顶尖教育资源、自身环境整洁、且产品力品质较高…
那么,其房产长线持有价值当然会显著高于其它区域。
地方若要获得更丰厚的长期房产税收入,最理性的选择当然是——
竭尽全力改善辖区内的公共服务与人居品质,从而提升所有房产的估值。
这样一来,也就形成了“政府提供优质服务→房产保值增值→税基扩大、税收增加→政府有更多财力投入公共服务→辖区更加宜居、房产价值进一步提升”的循环。
地方工作的重心,自然会从“如何卖出更多土地”转向“如何城市、社区更具吸引力”。
一个是如何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更加前沿的产业创造高薪就业机会;
一个是如何通过财税支撑,不断完善城市、区域与社区的公共服务。
而最终惠及的,将是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位居民。
当然,这一良性循环的实现,需要一个科学、公平且透明的税制设计作为前提。
![]()
如果未来有一天房产税真的落地,其影响也会是高度结构化的。
其实际影响,很可能会与家庭资产持有模式密切相关——
最明显会受影响的,是持有多套房产的情形。
由于房产税是持有环节的税种,房子越多、面积越大,每年的现金支出就越大。
尤其是对于那些靠高额贷款、以租养贷来持有多套房产的群体来说:
一旦房产税靴子落地,就需要认真考虑租金收入是否能够覆盖月供+税金的双重成本。
另一类潜在受影响者,是拥有大面积、高价豪宅的业主。
这部分群体房产总价高,即使适用较低税率,也有可能产生一定的税金缴纳。
以上海试点情况为例,设置了人均60㎡的免征面积,超出部分按评估价值累进征税。
按一家三口计算,免征面积就是180㎡,相信不少高净值家庭所拥有的房产要超过这个数。
此外,其它房产持有人不排除也会受到部分间接影响。
但需要说明的是,其影响更多是在心理层面和预期层面。
其一,使得房产逐步回归其“耐用消费品”的本质,这也将改变大伙儿对房产的价值心态。
其二,一旦房产税落地,再新购入房产时就要加入这一新的变量去做全面考量。
那么,我们普通人该如何应对这一可能带来的变化呢?
我们必须重申一点: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并不意味着房产税马上要征收;
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期,政策推进以审慎为主。
立足长远来看,可对个人与家庭资产结构做出科学合理的盘点,从而主动规划。
核心城市、核心区域地段、产业与商学铁资源配套较齐全、房龄与居住品质能打且具有真是居住需求的核心资产,未来依旧更具韧性。
另一方面,有必要结合目前已经试点多年、且相对成熟的上海模式或重庆模式进行现金流推演。
譬如:在可能的税率和免征额度下,每年产生多少税费?
对于仅有一两套自住房的家庭,务必稳住,影响可能相对有限。
参考上海的试点经验,政策方案普遍包含“免征面积”或“首套免税”等民生导向设计,自住房,尤其是普通住宅,不必为此焦虑。
您的关注点似乎不应该是税金,而是您的房产所在的社区公共服务质量,关于这一方面,确实是值得理性期待的。
对于未来的购房者而言,决策逻辑或许也将发生改变。
拥抱居住价值,更加关注房子的产品力、物业服务水平以及周边核心公共配套,这些才是支撑房产长期价值和居住幸福感的根本所在。
让我们把视角拉得再高一些来看——
房产税的深远意义,在于它将引导整个社会回归到实业创新与美好人居时代。
房产税的目的,也不是要增加大伙儿的负担,而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公共财政体系,并引导资源流向真正能够创造价值的地方。
我们无法预测房产税落地时点,但可以密切关注相关动向。
理解这一大势所趋,积极顺势而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