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国立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养殖密度对白斑病毒(WSSV)在自然模拟温度条件下的毒力有明显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养殖密度、环境波动与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为集约化养殖中的流行病学研究和风险管理提供基础。
![]()
养殖密度对白斑病毒(WSSV)的毒力有明显影响。
一、研究设计:
在韩国巨济市的一个养殖场采集了南美白对虾(g),并通过一步PCR检测了白对虾是否感染了(WSSV)。实验前,虾被驯化在一个250升的水缸中,水箱内有紫外线处理的海水(25± 0.5°C),并以工业饲料喂养。
病毒源为2014年在泰安病虾中分离出的WSSV-Te-14株,该菌株在-80°C下储存前制备并定量。在病毒浓度絮凝后,从游泳腿和培养水中提取DNA(500毫升),通过实时PCR定量,LOD95%为4.67份/微升。
养殖密度分为三个等级:低(70尾/平方米)、中等(140尾/平方米)和高密度(210尾/平方米),均在30至60升水箱中,水位为0.25米。应用了五种温度条件:稳定水温20°C、25°C、30°C及波动水温(30–20°C;20–30°C)。 进行了两次实验,实验1在25°C,实验2在其他温度场景下进行。
![]()
表1:实验1和实验2中虾的病毒峰值载量及病毒传播速率。
感染与监测:对虾注射0.1毫升WSSV液体,剂量高(每只虾10⁵拷贝/虾)或低剂量(每只虾10³拷贝/虾)。对照组注射PBS。感染后,对虾监测14天以记录累计死亡率(2次重复)。在感染后1、3、5、7、9、11天采集养殖水体(500毫升,3个样本/周期),以量化病毒情况。同时,每组定期抽样进行病毒载量分析。
二、关于不同养殖密度和温度条件下WSSV致病性的结果:
在两个实验中,养殖密度明显影响了大虾病毒的进展。在25°C时,高密度虾死亡得更早,死亡率比低密度更快达到100%;在低剂量下,死亡率也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在其他温度情景下,尤其是波动(30–20°C,20–30°C)时,这一趋势更为明显,而稳定条件下(20和30°C)则降低死亡率 。与此同时,病毒载量和排放率迅速上升,并在高密度处早期达到峰值,正好与大规模死亡阶段相吻合。因此,高密度养殖不仅提高了死亡率,还促进了WSSV的传播,从而增加了集约化养殖中疾病爆发的风险。
三、不同落差密度下WSD风险评估结果:
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养殖密度对WSD的风险水平有明显影响。在中密度下,死亡率趋势随温度变化,但与风险情景关系不大。相比之下,在高密度和低密度下,温度波动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较低易感组(20°C和30°C稳定)。具体来说,在温度波动组中,存活概率非常低(0.07–0.17),仅4–6天后死亡率为50%;而温度稳定组中,存活概率较高(0.26–0.41),持续6–9天,才出现50%死亡率。 然而,某些密度-温度组差异不大,反映了养殖密度与环境条件在WSD演进中的复杂相互作用。
四、不同WSD风险情景下病毒传播变化及养殖密度的结果:
结果显示,病毒排放率与虾类WSSV负荷在所有条件下呈正相关。然而,在高密度和温度波动中,病毒释放率增加更明显,与较低密度、温度稳定组更为明显。这表明高养殖密度加上温度波动,明显增加了WSD传播和爆发的风险。
五、结语:
研究表明,高密度养殖会增加累计死亡率,并促进WSSV的快速传播。存活分析显示,高密度养殖对虾在风险分布下死亡更快。同时,病毒释放速率与密度成正比,且环境波动导致感染率比例上升。因此,高密度养殖不仅给对虾带来压力,还通过病毒释放到环境中增加了WSSV暴露风险,从而加剧了疾病爆发风险。这一结果为集约化对虾养殖系统中流行病学模型和疾病管理策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