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研究院)
![]()
巴西时间11月17日,在贝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上,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政受邀在中国角发表主题演讲,围绕城市绿色低碳转型,从技术路径、制度创新到韧性建设进行了系统阐述。以下为演讲全文。
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与学术思考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荣幸在COP30中国角与各位相聚,共同探讨"共建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这一时代命题。今天,我将从挑战识别、路径创新、制度保障三个维度,分享我们对城市绿色转型的系统思考。
一、城市困境:高碳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当前,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7%,9.4亿城市居民创造了全国90%以上的GDP。但这座经济引擎正面临严峻考验:城市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碳排放,同时承受着热浪、暴雨、雾霾等多重环境压力。
有研究显示,去年全国因环境污染导致的健康损失约占GDP的0.92%-6.45%,气候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500亿元。更令人忧心的是,传统末端治理已接近瓶颈——尽管持续投入,2023年多数城市PM2.5浓度仍远超世卫组织标准。
究其根源,在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尚未根本转变。电力、工业、交通、建筑四大部门既是碳排主力,也是污染源头。特别是钢铁行业,其颗粒物排放占全国11.8%,碳排占比18%,成为转型攻坚的关键领域。
二、路径创新:技术突破与系统优化并重
我们的研究指出,破局需要三重技术路径的协同推进:
首先是基础路径的规模化应用。通过循环经济、能效提升和清洁替代这"三板斧",可解决大多数行业的减排需求。例如在建筑领域,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和"光储直柔"技术,能让建筑从能源消耗者转变为产能单元。
其次是工艺创新的重点突破。针对钢铁、水泥等难减排行业,我们正在推进氢基直接还原铁等颠覆性技术研发,有望将吨钢碳排放从2吨降至0.4吨以下。这项技术还可能重塑全球钢铁贸易格局,催生海绵铁国际贸易新形态。
第三是空间布局的系统优化。清华大学尹稚教授团队提出的"主体功能区战略"启示我们:应当根据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的不同定位,实施差异化的低碳发展策略,避免"一刀切"政策。
三、制度保障:治理体系的重构与创新
技术突破需要制度创新的护航,我们认为亟需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从空间管控到行为管控的转变。要建立基于碳效的正负面清单,精准引导低碳实践。北京推行的"建筑碳效码"分级管理就是成功探索,通过量化考评激活了存量建筑节能改造市场。
二是从属地管理到跨域协同的突破。城市减碳需要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区域协同机制。长三角生态补偿机制、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联动等实践表明,横向补偿与纵向协调同样重要。
三是从GDP竞赛到差异化考评的革新。应该建立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政绩考核体系,让生态功能区安心"养生态",让城市化地区专注"搞创新"。
四、韧性筑基:应对气候风险的智慧
面对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必须将韧性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血脉。在洪涝治理方面,要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水—河道行洪—应急管理"的四层防护体系,并配套监测预警和分级响应机制。
同时,大力推广"平急两用"设施建设,让公园广场兼具蓄水功能,学校体育馆具备应急避难能力,实现资源集约利用与安全保障的双赢。
五、行动倡议: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提出三项具体建议:
第一,开展绿色技术集成示范。建议在重点城市设立技术示范区,特别是在钢铁、建材等关键行业推进工艺创新,形成可复制的技术方案。
第二,创新政策激励机制。建立基于碳效的财政补贴制度,发展绿色金融产品,为早期行动者提供足够激励。研究表明,碳中和将带来215-248万亿元投资需求,需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第三,深化国际合作。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技术标准互认,共建韧性供应链。中国已与澳大利亚等国开展绿色钢铁合作,这类实践应该扩大推广。
各位朋友, 城市的绿色转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不仅是环境命题,更是发展机遇——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就业密度是传统能源的1.5-3倍。让我们以技术突破为引擎,以制度创新为轨道,以韧性建设为底线,共同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
谢谢大家!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研究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