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槽三刀,一个喜欢吐槽的布衣青年!
近日,江苏科技大学通报"郭某学术造假"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
2025年11月18日晚,江苏科技大学官方微博发布通报,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某(曾任该校首席科学家)涉嫌学术造假事件作出回应。
通报称,2025年9月,学校收到郭某涉嫌学术不端的举报,立即启动调查程序。经调查取证,认定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按规定解除其聘用协议,并对其团队师生进行妥善安排。
同时,学校已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案件正在侦办中。
此前,11月17日,郭某因涉嫌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研经费等问题被警方带走调查。有报道称,郭某还涉嫌学历造假,其真实学历可能仅为高中。
三刀认为,这与其说是一个学术“丑闻”,不如说是一面“照妖镜”,它从侧面反映出的是高校人才引进体系里的荒诞。
按照正常流程,高校引进高等人才时一般要经过学院初审、人事处复核、学术委员会评议、校领导审批等多个环节,尤其是在人事处复核阶段,学历认证是核心步骤。
可在郭某的事件中,这些本该层层把关的“审核”却全部失效。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郭某入职后竟然还堂而皇之地承担起了博士生课程教学,带领团队开展科研项目,甚至还参与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流,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怀疑,这两年间没有“露馅”的原因是什么?
是郭某的“演技”太过精湛,还是高校内部已经形成了“不质疑、不深究”的默契?
虽然目前通报中“启动调查程序”、“解除聘用协议”、“向公安机关报案”的表述,看似流程完整、态度坚决,但是它回避了最核心的问题。
那就是谁在人才引进时为郭某“大开绿灯”?是谁在年度考核中对其教学、科研成果的异常视而不见?那些在聘用审批表上签字的负责人,那些参与学术评议的教授们,是否该为这场“集体失明”承担责任?
换句话说,大家只是看到了对造假者的追责,却没看到对审核失职者的问责,没有官员引咎辞职,没有部门公开道歉,甚至连“举一反三”的承诺都显得敷衍。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内部人员的“纵容”或“疏忽”,一个高中学历者即便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登上博士生导师的讲台。
我相信这种对自身责任的回避,比造假本身更让大家失望。
![]()
那么,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看看高校中的一些乱象。
某些高校在“求贤若渴”的名义下,陷入了“唯指标论”的误区,他们不再深究人才的实际能力,不再核查成果的真实性,只要对方的履历能满足“考核要求”,便愿意为之打开大门。
曾有高校教师匿名透露,部分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时,甚至会主动“简化”审核流程,海外学历只需提供复印件,科研成果只需列出清单,至于这些材料的真伪,只要没人举报,就没有人较真。
或许正是这种“唯指标论”的误区,才让“学历造假”“履历注水”有了生存的土壤。
当然,像郭某一样学术不端的人不在少数,我们也知道还有很多挂着“教授”、“博导”头衔的人,只是徒有虚名。
像这样的人,最后结局无非就是受到法律的制裁,而相关高校的声誉顶多就是受点影响,但我们不能止步于郭某的学术不端,而应放眼整个高校人才体系,目的就是揪出那些深藏的造假者。
另外,郭某事件也给所有高校敲响了警钟,人才引进不是“凑指标”,学术研究不是“走流程”,教育事业更不能“唯利是图”。只有守住诚信的底线,筑牢审核的防线,重视人才的实质能力,才能避免下一个“郭某”的出现。
否则,再多的“通报”与“追责”,也无法挽回学术圈失去的信任。
郑重声明
文章素材来自官方媒体,作为自媒体创作者,始终本着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时事的相关评论,无不良舆论引导。
此外,对于事件的真实性,自媒体创作者很难把控,所以也请大家理性阅读。
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