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对教师郭某学术不端的通报,终于给了沸沸扬扬的网传消息一个初步回应,但“解除聘用+报案+将问责”的处理,远不足以消解公众心中的重重疑问。这场被网友戏称现实版皇帝的新衣的学术骗局,留下的谜团比通报内容更值得深究。
网传郭某仅高中学历,却凭空造出省高考状元、海外博士的光鲜履历,虚构170余篇SCI论文、国际专利6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等硬核成果,最终坐上高校首席科学家、博导的高位。这听起来荒诞不经的“江湖传说”里,哪些是确有其事,哪些是信息偏差?
通报中一句“严重学术不端”太过笼统,公众需要明确的事实认定,否则,关键信息的缺失只会让猜测持续发酵。
更核心的疑问,则指向高校人才引进的全链条漏洞。
作为高层次人才,高考状元身份、海外学历、国家级奖项等关键信息,本应经过多重审核校验,为何能被轻易蒙混过关?是审核流程本身存在设计缺陷,还是执行过程中有人失职渎职?造假是否涉及第三方中介?有没有形成完整的造假利益链条?
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问责的精准性,若仅以审核把关不严模糊带过,所谓的严肃问责便可能流于形式。
公众的追问,还聚焦于造假后的实际影响。
郭某担任高校首席科学家、博导期间,如何开展科研和教学指导?是否存在误导学生、浪费教学资源的情况?其团队是否申请并使用科研经费,经费数额多少、具体去向何方,是否存在侵占、挪用等问题?
这些与公共资源相关的疑问,关乎学术生态的清明,更关乎社会公平,必须给出明确答案。
学术诚信是高校的生命线,一场漏洞百出的造假闹剧,不仅践踏了学术尊严,更暴露了人才引进机制的短板,绝不是“家丑不可外扬”的小问题。真相不该止步于舆论喧嚣后的简短通报,留下“行骗传说”诸多疑云。唯有对所有疑问彻查到底,公开完整的调查结果、清晰的责任链条、具体的问责措施,方可真正厘清症结、堵塞漏洞,也才能回应公众对学术环境的期待,让类似的造假骗局再无生存空间。
相信通报只是调查过程对外公布的起点,而非终点。这是对公众的交代,更是对学术界的交代。
撰文|向玲主编|李锦审核|朱宗威*文章为主编有态度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出品 | 潇湘晨报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