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蓝字,关注慧跑

跑圈近期的讨论焦点格外集中:南马落幕仅两周,上海马拉松便接踵而至,不少跑友纠结能否趁势PB;与此同时,更多跑者已将目光投向冬训,纷纷询问赛后何时能顺利衔接。其实这两个问题的核心,都离不开“赛后恢复”——尤其在冬训开启前的关键恢复期,科学调整才是兼顾赛事表现与长期提升的关键。
连续参赛的PB诉求,本质上是对身体恢复状态的考验。南马后的肌肉酸痛、糖原消耗、关节疲劳,并非靠硬撑就能缓解。
若想冲击上马PB,这两周绝不能盲目加量,反而要以“恢复性训练”为核心:
前3-5天以低强度交叉训练为主,比如游泳、骑行或快走,促进血液循环却不增加肌肉负担;
第6-10天可加入短距离慢跑,配速控制比之前轻松跑慢20%,重点是让肌肉重新适应跑步节奏,而非追求强度;
赛前最后2-3天彻底减量,仅进行10-15分钟的激活跑,搭配动态拉伸,让身体以轻盈状态迎接比赛。
但需明确:若南马后仍有持续酸痛、睡眠不佳等疲劳信号,切勿执着于PB,安全完赛并为冬训保留体力,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而对于更广泛的跑者而言,赛后恢复周更是冬训的“奠基期”。
冬训的核心是打基础、练耐力,若带着未恢复的疲劳进入冬训,不仅难以提升成绩,还极易引发伤病。
冬训前的恢复周,需遵循“先修复、再衔接”的原则:
首先保证充足的睡眠与营养,蛋白质补充要跟上,帮助肌肉修复;
其次,恢复周的训练量需控制在日常训练的50%-60%,以低强度有氧为主,避免任何形式的间歇跑、爬坡跑等高强度训练;
同时可加入核心力量训练,比如平板支撑、臀桥,强化腰腹与臀部力量,为冬训的长距离跑筑牢基础。
通常而言,无明显疲劳感、静息心率恢复至赛前水平后,便可平稳过渡到冬训初期的适应性训练,这个过程大多在赛后5周完成。
无论是连续参赛还是衔接冬训,都要把握:赛后恢复不是停滞,而是为后续运动积蓄力量。
双马连赛的PB需建立在身体允许的基础上,冬训的提升则离不开扎实的恢复铺垫。冬训前的恢复周,就像为身体“充电”与“检修”,只有让疲劳彻底消散、肌肉充分修复,才能在后续的冬训中稳步提升耐力与力量,为明年的赛事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愿每位跑者都能倾听身体的声音,在科学恢复中找到平衡,无论是冲击上马PB,还是开启冬训新征程,都能稳步前行、无伤奔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