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刷到跑友晒出的“半月板损伤诊断书”,配文“跑了三年,倒在最后一公里”,评论区里满是“我也是膝盖疼”,“髂胫束不适还在硬撑”的共鸣。
跑步本是治愈生活的良药,却因不经意的坏习惯变成伤身体的“利器”。今天盘点跑圈高频踩雷的8个坏习惯,看看你是否中枪?
![]()
1. 盲目追求“跑量”,用数字定义“努力”
总有人把“月跑300公里”当作勋章,却忽略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去年一位跑友为备战马拉松,强行将周跑量从50公里提升到80公里,第三周就出现胫骨前肌刺痛,最终因应力性骨折停跑三个月。跑量不是越高越好,每周增幅不超过10% ,才是给身体适应的温柔节奏。
2. 不做热身直接冲,把关节当“弹簧”
很多人换好鞋就往操场冲,殊不知冷态下的肌肉像僵硬的橡皮筋,突然拉伸极易断裂。
![]()
正确的热身不该是敷衍的高抬腿,而是先通过5分钟快走让心率上升,再做动态拉伸——弓步压腿、髋关节环绕、脚踝画圈,让肌肉从“休眠”状态慢慢苏醒,关节才能少受冲击。
3. 跑完直接“瘫坐”,乳酸堆积成“隐患”
每次跑完步,总能看到有人直接坐在台阶上喘气,觉得“终于解放了”。
![]()
但运动后肌肉处于紧张状态,突然停止运动,血液会淤积在下肢,不仅容易引发头晕,还会让乳酸无法及时代谢,第二天双腿酸痛得连楼梯都难爬。
正确的做法是慢走5-10分钟,搭配静态拉伸,让身体慢慢“降温”。
4. 穿“潮鞋”跑步,把脚塞进“不合适的壳
看到网红推荐的“减震跑鞋”就跟风买,却没发现鞋码偏大磨脚,或是足弓支撑不符合自己的脚型。
有位跑友穿著篮球鞋跑半马,结果因鞋底过硬导致足底筋膜炎,疼得半个月没法跑步。
![]()
选跑鞋不是看颜值,而是要根据足弓类型(高足弓、低足弓、正常足弓)和跑步习惯,最好去专业门店试穿,跑上几百米感受脚感。
5. 跑步姿势“放飞自我”,错误发力伤全身
低头含胸、踮脚跑、手臂左右甩动……这些看似“舒服”的姿势,其实都在悄悄伤身体。
![]()
低头跑会让颈椎承受额外压力,踮脚跑容易导致小腿肌肉代偿,长期下来膝盖、脚踝都会受牵连。正确的姿势应该是:头部保持中立,肩膀放松,手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掌先落地再过渡到全脚掌,让力量均匀分散。
6. 受伤后“硬扛”,小伤拖成“慢性病”
“这点疼不算啥,忍忍就过去了”,是很多跑者的通病。有位跑友脚踝轻微扭伤后,觉得不影响跑步就继续练,结果扭伤部位反复发炎,最后发展成慢性韧带损伤,半年都没法正常运动。
身体的疼痛从不是“矫情”,而是保护机制,只要出现持续疼痛或肿胀,就该停跑休息,严重时及时就医,别让小伤拖成“老大难”。
7. 只跑步不练“力量”,肌肉成“薄弱环节”
不少人觉得“跑步就是练心肺,不用练力量”,却不知道肌肉是关节的“保护罩”。
腿部肌肉无力,跑步时膝盖就要承受更多冲击力;核心力量不足,跑步时身体容易摇晃,增加受伤风险。
![]()
每周抽2-3天做力量训练——靠墙静蹲、弓步蹲、平板支撑,让肌肉更有“战斗力”,跑步才能更稳、更轻松。
8. 忽视“饮食补水”,身体缺“燃料”还硬跑
有人为了“减重”,跑步前不吃东西,结果跑了2公里就低血糖头晕;也有人跑完只喝白开水,忽略了电解质的补充,导致抽筋。
![]()
跑步前1小时可以吃片全麦面包或根香蕉,为身体提供能量;跑完后除了补水,还要适量补充蛋白质(如鸡蛋、牛奶)和碳水化合物,帮助肌肉修复。
跑步不是一场“孤独的苦修”,而是和身体互相陪伴的旅程。戒掉这些坏习惯,不是降低对跑步的热爱,而是用更科学的方式,让热爱能更长久。毕竟,能一直跑下去,比一时的速度和距离更重要。
(关注我,学习更多跑步知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