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工广场
![]()
![]()
![]()
沈阳,一座“魔幻”与现实并存之地。当“鸡架配老雪”的组合刷爆全网,当故宫红墙与彩电塔夜景成了打卡标配,沈阳的“网红”标签愈发鲜明。许多人透过互联网了解沈阳,观凤一羽。就算土生土长的老沈阳人,恐怕也难以用三言两语高度概括自己的故土。但这座城的魅力从不止于镜头里的光鲜——想了解沈阳,不妨将它想象成一颗薄皮脆瓜,它不复杂,轻切一刀,它的瓤也随之而出,浅尝一口,你会发现,夜有夜的精彩,冬有冬的温暖。它不刻意讨好镜头,只把最真实的生活铺展开来,让每个走进这里的人都明白:沈阳的美,从来不是浮在表面的风景,而是渗在日子里的烟火与温度。
三好桥
![]()
![]()
![]()
世界城 胜利桥
![]()
![]()
![]()
灯光洒在舞台上,她像被笼罩在一层柔雾里。长发及腰,四肢纤细,笑起来眼角都是甜。早早——中国好声音辽宁省前十,沈阳Live House里的“治愈系小妖精”,她的歌声温柔又有力量。慢歌带感情,高音不含糊,唱歌的样子就像记忆里的初恋——从声音到笑容,周围的空气都变得柔软。她的故事不仅关于舞台,更是一段音乐少女与工业老城,深刻而温暖的双向奔赴。
![]()
实现年轻的梦
舞台见证了早早的成长与努力,最近她白天学习、排练,晚上上台唱歌。她说自己正在“踏出舒适区”,尝试不同曲风,虽然辛苦,但“所有付出都在变成意想不到的收获”。舞台上的早早用声音传递情感,让疲惫的人放下紧绷,快乐的人加倍快乐。
作为定居沈阳7年半的“新沈阳人”,早早已经把这座城市当成了家。“沈阳现在是我的家,也是我第一次实现梦想的舞台。”她的这句话,道出了许多像她一样选择沈阳的年轻人的心声。在过去,沈阳是肩负共和国重工业发展的坚实臂膀。但如今,这座城市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轻盈感”,主动拥抱并承载着新一代年轻人的梦想。这种轻盈,体现在遍布大街小巷的Live House、独立书店、艺术咖啡馆和潮流市集里——城市不只提供生产的车间,更精心营造着灵感和创意的孵化舱。
早早感受着这种变化:“沈阳充满魅力,有很多年轻人来实现梦想。”这座城市,正认真对待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它将曾经的工业厂房改造为艺术区,在历史厚重的街区旁生长出蓬勃的潮流文化。对于早早这样的音乐人而言,沈阳提供的不仅是一个表演的场地,更是一个被尊重、被需要、被倾听的舞台。这里有懂得欣赏她歌声的耳朵,也有支持她梦想落地生根的土壤。沈阳随着这些年轻人的到来,进行着一种“默契”的城市转型——从“钢铁巨人”化身为“梦想容器”,用其宽广的胸怀,接住了他们轻盈而珍贵的少年心气。
和城市双向奔赴
追梦的道路从不平坦,但沈阳却让这个过程充满了暖意与幸福。在这里,早早收获了观众的掌声,也收获了陌生人的善意——“刚来沈阳时,一天有急事出去忘记关门,对门邻居阿姨搬个小板凳,给我看了一天家。”这把小板凳,承载了老一辈沈阳人最质朴的善意,也瞬间消解了早早身在异乡的疏离感。这份“民风淳朴,大家都很热情”的体验,成为她扎根于此最初的理由。
沈阳一直都“很会照顾人”,这份照顾不仅体现在邻里间的善意,也体现在城市的文化与生活节奏上。它接纳新的文化业态,从音乐现场到创意园区,从艺术空间到深夜食堂,沈阳用年轻人的方式欢迎他们到来。低廉的生活成本、完善的配套设施、浓厚的市井烟火气,让他们可以更从容地将精力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想玩的、想尝试的,这里应有尽有。沈阳用它特有的方式告诉每一位奋斗者:梦想很重要,但幸福地活着,同样重要。
北方的浪漫请柬
沈阳的浪漫,不同于小桥流水的婉约,而是一种大开大合、直击味蕾与心灵的酣畅淋漓。“充满魅力,有很多年轻人来实现梦想,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沈阳有很多庄园、景点,每天傍晚,很多小店铺会在室外摆开桌椅,大家在星空下聊天喝酒。沈阳在用自己的方式给大家营造舒适的感觉。”早早描述的场景,是沈阳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烟火人间。这种氛围让赶路的人可以卸下重担,在奋斗之余,也能尽情享受生活本身。
城市给所有人营造了一份极致的舒适——无需精致装扮,可以尽情舒展自我。“幽默、松弛,热爱工作和家庭。大家也都很正能量。”这既是沈阳人的气质,也是早早在这里生活多年的切身感受。
“如果有外地朋友来沈阳,我一定要带他去中街感受下人山人海,还要半夜排队去小吃街,吃轰炸大鱿鱼和撸串;也要带他去西塔,带走沈阳的鸡架、西塔的冷面还有不老林糖。”从舞台到街市,早早在这朵“钢铁玫瑰”的花蕊中生活,被它的坚韧所保护,也被它的温柔所滋养,最终,她自己也成了这图景中的灵动一笔。沈阳的专属浪漫,邀请每一个到来沈阳的人,在硬朗的北方天地间,品尝历史的厚重、青春的轻盈,和最温暖的人间烟火。
![]()
![]()
![]()
小鱼聊起来他的家乡沈阳,和自己一路走来的故事,能让听的人感觉到:这个“花臂肌肉猛男”的身体里,仍住着一个年轻真诚的灵魂。舞台上成熟性感的小鱼,在强光与低音之间切换不同频率的自己——唱歌、跳舞、打碟、控场,他是沈阳优乐舞台上的“氛围心脏”,除了颜值和肌肉,多维抗打的业务能力、待人接物的善良底色,以及每次演出都全力投入的真诚和热情,让他的魅力绝不止于第一眼外表。
青春的底鼓
“我从初中就喜欢跳舞,”小鱼说,“那时候家里条件一般,舞蹈课一节要六七十块,文化课才三四十,而且补课时间有冲突,就只能放弃学舞蹈。”于是他在家对着电脑学,跟着视频模仿动作——那是他最早的“舞台”。高中考上省重点后,他依然觉得自己“挺聪明”,但真正的自信,直到大学才在身体里被唤醒。
在大连上大学时,他终于拿到人生第一笔“舞蹈投资”——1800块钱,学了四个月街舞。从那时起,他开始真正地用身体说话。毕业后他辗转大连、汕头,直到沈阳优乐开业,朋友喊他回来——“我完全没想过自己会火,我只想着回家,还是在家里舒服。”
他是在沈阳长大的本地孩子。说起童年,他关于这座北纬40度城市最深的记忆,是6岁那年的一场大雪。“小时候我家在大东区,那时候还有自行车停车棚,连着二三十米的车棚全让雪压塌了。我爸拉我出门买东西,一脚下去雪都到我胸口了,我说不行,我要回家。”他笑着比画那个高度——那一刻的雪,也像现在的人生:虽然万千雪片压到胸口,却在日后的回忆中亮眼难忘。
汗水日程表
DMC,是DJ与MC的综合体——既要会打碟控场,又能带节奏喊麦。虽然肌肉一把抓住观众的眼球和心,但在不知不觉间热闹快乐的现场氛围,才是小鱼最核心的基本功。“其实跳舞跟打碟没关系,但你跳得好,身材好,就是加分项。观众喜欢看,酒吧也喜欢。”他说着笑了笑。外界对这个新兴行业有不少误解,有些攻击的声音“入了心”,他也曾因此陷入情绪黑洞,连着几天在家哭,不想出门。“我也不怪他们,可能是刻板印象确实这样。道理我都懂,但那阵儿就是过不去。”后来他靠着自己走出来——“我只能说对得起自己就完事儿,跟谁解释都没有用。我挣的也就是辛苦钱。再有人说‘如果我有你这身材,我去干我也行’,我觉得谁说他行就来吧,我给他刷礼物,我支持他。”
小鱼现在的生活节奏很紧,“新的一天从下午 2 点睁开眼睛开始,然后2点半吃饭,之后收拾家务;3点半去健身,练到五六点回家吃口饭,6点半再洗个澡收拾收拾,休息半个小时,马上就是化妆。9点开始直播到上班前,下班之后继续播。凌晨3点下播,吃过饭再整理一下线上线下的工作内容,早上五六
点睡觉,每天都这样。”
小鱼的演出和直播,让观众可以在休闲时间放松下来,跟着他的节奏释放积攒的压力;但是对于小鱼来说,这是一份快乐但并不轻松的工作,他常觉得时间不够用:“有人说我一天只上45分钟班,真轻松,其实根本不是那样。”十一国庆期间,随着客流量加大,酒吧每天都有加场,他除了用最高状态对待所有演出,还会挤出时间,保证每天1-2小时的健身不会间断。对小鱼而言,沈阳的夜晚不只是灯光闪烁的舞台,还是需要极度自律与耐力的爆发现场。汗水反光勾勒出的轮廓,是他一次次扛住重量和压力留下的记号。
沈阳是家的BPM
小鱼是个恋家的人。他不管去到哪儿,只要高铁一进沈阳站,感觉连风都是舒服的。“我一年里可能有半年都在外地,每次回沈阳,就是回家了。”他觉得这座城市的幸福指数特别高——节奏不快不慢,速度正好合拍。沈阳酒吧的夜生活基本到凌晨1点也就散了,但路边烧烤摊通常会经营到天快亮。木炭香味、大排档的蒸汽和传来的笑声,都让他特别舒服。“沈阳人没有架子,烟火气就是最接地气的洋气”。
沈阳与众不同的妙处,是它总有一种介于“没啥玩的”和“彻夜狂欢”之间的,一种“刚刚好”的热闹:白天可以享用超高性价比的地道东北菜;夜晚的城市被灯光唤醒:又能跟着音乐和路口的风,浅浅为生活沉醉一刻。小鱼喜欢这种气氛,喜欢人们在夜里放下疲惫、彼此靠近的瞬间。
如果有外地朋友来沈阳,小鱼一定会带他们去优乐——“沈阳5A级景区”,他说完哈哈大笑,这里是他的舞台,是他与城市共振的地方。在自己喜爱的领域,小鱼撩起刘海、举起麦克风,稳、热、明亮,心口永远律动。
![]()
![]()
![]()
刘晚顶着一张高级精致的巴掌小脸,说话清脆、语速快,攻击性强,像一朵带刺的玫瑰——明艳、凌厉、锋芒毕露。坎坷的童年、深爱她的妈妈,以及那颗“不甘的心”拼出一个争气的她。“二姐以前冬天骑二八自行车运货,军大衣都湿透。我做主播,就是想让她再也不用那么累。”在家里,她管妈妈叫“二姐”,妈妈叫她“大儿子”,那是属于东北的亲昵称呼,她们是彼此最大的依靠。
刘晚现在是文娱主播,工作节奏快,几乎没有休息时间:“睁开眼睛就直播,下播就是吃饭,看别人直播学习,然后睡觉,再起来直播。”因为沈阳“网红多、机会多”,所以她想“碰碰运气”。做主播的一年并不轻松,业绩带来的压力和焦虑都是真实存在的。但她喜欢沈阳——这座城市让她看到了机会,而希望比什么都宝贵。“去年赔了几十个,今年我就想在沈阳把那笔钱都赚回来。”漂亮的外表下,是一个靠自己生活的女人:清醒、美丽、带点江湖侠气。
Q&A:
N=《男人装》 L=刘晚
N:现在沈阳在“潮流生活”的丰富度上,能做到“网上刷到的,沈阳基本就有”吗?
L :基本都有。我这个人不怎么爱出去旅游。我比较喜欢包包、饰品、鞋子、衣服这些,反正我想要的东西,基本上在沈阳都可以买到。
N:你觉得沈阳的“洋气”和“地气”是什么?
L :万象城特别洋气,我每个月赚了钱都会犒劳自己买点儿小东西。接地气的话就是小河沿早市,烟火气十足,便宜又好吃。
![]()
![]()
![]()
铁西区七路的夜,总有盏开到很晚的灯。那是黑子的食杂店——十几平的小门脸儿,烟酒、糖果、零食、饮料、方便面应有尽有,柜台上胖乎乎的招财猫举着托盘,里面放着打火机和薄荷糖。门口摆一把折叠椅,没客人时,他就靠在那儿看会手机。孩子们来买QQ糖、棒棒冰,大人下班顺手带两瓶啤酒、几包花生米。这样的小店,是孩子的天堂,也是缓解成年人一天疲惫的良药。
黑子是土生土长的“老沈阳人”,他继承了这间父母留下的铺子,靠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老营生,把这十几平经营得热气腾腾。“现在的生活节奏挺累的,上有老下有小,中年人都一个样”,提起自己的家乡,黑子说:“沈阳在我眼里是不被大家了解的、低存在感的省会城市,提到东北,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黑龙江哈尔滨。辽宁省大家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大连,还有宇宙尽头的铁岭,但是基本想不到沈阳。”
可是就算沈阳再“不够特别”,在黑子心里,这就是“家”——“去哪儿都行,但回沈阳的时候,心里最踏实。”黑子最难忘的沈阳时刻,是2001年中国队在五里河出线,打进2002日韩世界杯的夜晚:街上全是人,哪怕不是球迷,也一起加入欢呼庆祝的队伍。那一天,黑子记了20多年。
Q&A:
N=《男人装》 H=黑子
N:外地朋友来沈阳,你最推荐他们去哪儿?
H :外地朋友来沈,那游玩首选就是“一宫两陵”、大帅府、918历史博物馆、沈飞航空博览园、辽宁博物馆、科技馆、皇寺庙会、浑河夜游等等。逛街那就可以选择中国第一条步行街“中街”、万象城、万象汇、棋盘山奥莱、杉杉奥莱、赛特奥莱。吃那就是各种烧烤、鸡架、烤串、大冷面、西关回民一条街。
![]()
![]()
![]()
小河沿早市的天还没亮,空气里就飘着炸糕的甜香。老铁西区七路食杂店店主风吹不灭的焰火万——万宝钧,是大舞台油炸糕第六代传人,也是沈阳市一级面点师、辽宁省特三级厨师,非遗传承人。他整齐地穿着套袖和围裙,卡其色鸭舌帽下的鬓角已经泛白,眼袋与皱纹交织着,这些都是他“权威”的象征。案板上,整齐码着还未填豆沙馅的水磨面团,老万左手托、右手包,一掂、一扭、一按,炸糕中间凹下去的位置和深度,几乎复制粘贴般精准。
早市上人声鼎沸,既有本地人来寻熟悉的口感,也有游客被香气吸引停步。这就是沈阳“个位数价格能买到的甜蜜幸福”。
老万今年64岁,一辈子没离开沈阳。“我祖祖辈辈都是沈阳人。”他对这个身份非常自豪。
他说沈阳人有股“热心肠、不服输的劲儿”。他把这劲儿揉进了面团里:几十年如一日的手工、几百次的捏转按压、几万次的油锅起落。有人问他为啥还在出摊,他笑:“小河沿早市现在是‘景点’,我干活就当锻炼身体。既弘扬了文化,又挣了钱,何乐而不为?”
Q&A:
N=《男人装》 W=万宝钧
N:大舞台这个品牌的历史有多久了?
W :已经138年了,从清朝就有。那阵儿老祖宗挑着担子,在中街故宫门前卖麻花。后来赵四小姐、张少帅也都爱吃。
N:你眼里的沈阳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W:看到朝气了。现在的年轻人和过去的年轻人想法不一样,活法不一样,跟我们完全是两个时代。现在年轻人超前,朝气蓬勃的,所以把沈阳带出来一种特别有活力的感觉。
![]()
![]()
![]()
张炎穿着深蓝色短袖,在西塔占据着“一席之地”。她穿梭在深浅不一的红色之间,口袋微微开线的褐色围裙系在身上,深蓝斜挎小包甩到背后:手边是散装辣椒面和电子秤,摊位最外侧有分装好的小罐,另一边磨料机下已经装好了批发的塑封大包。除了辣椒,她的小铺儿还能找到各种调味品。从辣椒面到烧烤蘸料,她做批发,也卖零售,可以现场带走,也可以打包邮寄。天不亮,她就张罗起新一天的生意,小小摊位里不仅是辣香四溢的买卖,也是她近30年的生活。
“一年365天,得搁这儿待380天。”她笑着说,自己几乎没有假期。每天6点半开工,一天干11个小时,磨辣椒、称重、打包,手从没闲下来。她说自己“没学历、没手艺”,所以就多付出一点儿。沈阳这座城市给了她机会,也给了她归属。那抹红勾起的食欲,是沈阳街头最原始的生命力:不只饭菜,还有生活的滋味。
Q&A:
N=《男人装》 Z=张炎
N:来沈阳快30年了,这座城市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Z :一开始就是为了生存来的,现在啥都在这儿了,家、孩子、事业都在沈阳。我老家离得不远,开车2个多小时就能回,但我现在就觉得自己是沈阳人。
N:如果外地朋友想带走一个沈阳味道,会推荐什么?
Z :那肯定是西塔这边的朝鲜族小吃呗。像明太鱼、辣白菜、咸菜,还有我们这儿的辣椒面,沈阳特色!还有鸡架。
![]()
![]()
![]()
刚刚读大一的黄子悦,是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的学生。18岁的他才经历了军训,高考完新染的头发下面,晒得发黑的脸上挂着笑,带着少年特有的松弛。“我已经在沈阳4年了,之前在北京读书,高中回到这边读私立,大学填报志愿时也决定留下来,算是新沈阳人吧。”
“沈阳是一座充满生活气息的城市,它让人很容易放松。”每天他在校园里上课、拍作业,中午在食堂排长队,傍晚去操场散步——生活节奏不快,他觉得“刚刚好”。他喜欢沈阳冬天的街头,“过年的时候走在中街,周围熙熙攘攘的行人,随口呼出的哈气,满满的幸福感。”
对黄子悦来说,沈阳像家一样,是他的庇护所。他欣赏沈阳人那种自带的幽默感和热情的性格——“他们从来不会让话茬儿掉在地上。”他觉得沈阳一点儿也不比一线城市差,基础设施齐全、生活便利,还有一种独特的温度——那是一种让年轻人安心、又能放肆做梦的气氛。“沈阳总能包容我的一切。”他说。
Q&A:
N=《男人装》 H=黄子悦
N:如果有外地朋友来沈阳,你会带他们去哪儿?
H:那必须去洗浴了,新开的一些洗浴中心真的感觉很洋气,有的全都是西式的设计;然后再去中街逛逛,烧烤摊是必吃的,一些路边的小烧烤摊就很接地气,晚上几点都有人在唠家常,闲下来去小酌一下相当舒服。走的时候带点鸡架回去吧,毕竟咱沈阳可是“鸡架之城”。
![]()
![]()
![]()
在沈阳的洗浴文化里,田波的身影再普通不过,但又格外有代表性。41岁的他,来自江苏连云港,2009年和妻子马小萍一起来到沈阳,在这座城市扎下了根。16年来,他们靠着双手,把南方人的勤恳糅进东北澡堂的热气腾腾中。
他每天穿上工作服走进洗浴中心,总是见到不同的客人:有老沈阳人,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好玩的是有南方朋友说自己不脏,就是想体验一下东北搓澡,结果一身泥出来,都惊呆了‘呦,怎么这么多? 是我的吗? ’
田波:“我25岁来的沈阳,现在41岁了,这些年挣得不算多,但都实实在在。”沈阳欢迎着来自他乡的勤劳,也对努力生活的人回赠体面与热气。
Q&A:N=《男人装》T=田波
N:你觉得沈阳人身上最特别的气质是什么?
T:直接,有啥说啥,不藏着掖着。南方人讲话“留余地”;沈阳人说行就行,不行就拉倒。而且沈阳人都很热情,对陌生人、外地人没有那种所谓地域歧视的感觉。
N:如果外地朋友来沈阳,你最想带他们去哪儿?
T:去故宫、大川虎、中街、怪坡都行。吃的得有锅包肉、溜肉段、铁锅炖大鹅。临走要带不老林糖、大榛子,还有鸡架走。
![]()
浑河:沈阳人的精气神随之流淌
一座美丽的城市,往往都有一条美丽河流贯穿于它。浑河与沈阳,就是个中代表。浑河从历史流向未来,清与浊的变化之间,见证了沈阳的变迁。想了解沈阳,想了解沈阳人,任谁都得先听一段关于浑河由来的评书:400年前(1626年)的春天,老罕王努尔哈赤并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在今年的9月走向终点。他亲率大军强攻宁远(今辽宁兴城),被明朝名将袁崇焕击退至小辽河一代,皇八子皇太极在此下令退兵,相传原本清澈的水面突然变得浑浊,使得袁崇焕便放弃了追击。正因如此,后来当了皇帝的皇太极才躲过一劫,便亲封小辽河为浑河……没错,就是因为水变浑了,老盛京人就是这么直接。
时过境迁,网上流传着“沈阳人可以没有活儿,但是绝对不能没有活儿”,400年前皇太极看似没文化的一个“整活儿”,算是给老盛京这方水土定下了一个实在与幽默的基调,几百年来,浑河担负着这座城市的漕运通航,是沈阳与外界的通商口岸。而且水中鱼肥蟹大,浑河不仅养育了沈阳人,也锁住了沈阳人的精气神儿,将沈阳的人文引向了四面八方。
在工业飞速发展的年代,城市快速开发,人口极速膨胀,浑河也遭遇到了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尴尬:污水浊流滚滚排入浑河,两岸植被严重破坏,它又成了名副其实的“浑河”。但从千禧年开始,沈阳掐断了通向浑河的37个排污口,进而向生态城市转变,“浑南”也开始开发成了沈阳新地产的聚集地,陆续打造了五里河公园、罗士圈公园、滩地公园、深水湾高尔夫公园,美化浑河的同时有效地保持了水土。
![]()
劳动公园:都市传说聚集地
互联网上盛传着东北的两大隐秘之地,一是黑龙江的漠河舞厅,二是沈阳的劳动公园。不少人带着朝圣的心态走向这里,使得劳动公园不再是曾经的工人聚集地,也不再是脑血栓患者的耶路撒冷,而是广大网友来沈阳必转的冈仁波齐。
沈阳劳动公园始建于1956年,历经70年的改、扩、建,形成了目前占地520亩的梯形格局。它是开放式公园,没有围墙,任何人都能从最近的大马路入口走进来。在劳动公园,你可以见到大妈们,打扮成精致的老姐姐模样,像香妃吸引来的蝴蝶一样穿行在划分成小圈子的舞池中。大爷们则永远都以你想不到的姿势,出现在单杠上、板凳上、水泥地上,甚至是树上……
如果你初到沈阳,乘坐出租前往劳动公园,司机师傅大多会头也不回地询问:“看卖呆儿(热闹)去啊?”然后一脚油门,载你去到这座城市的舞池中央,在那片四四方方的露天场地里,你能见到各式各样的大爷大妈闪转腾挪,好像某种失传的武林绝学,在一刹那重出江湖。不过这些小伎俩对整个沈阳劳动公园来说,不过是最基础的整活儿。夏末初秋,劳动公园的人流最为鼎盛,你可以在此看到沈阳大爷大妈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造力。大妈,能在大爷手上升空,大爷,也能在一辆共享单车上上下翻飞,想必你曾在短视频平台领略过这个颠覆你认知的地下世界。
其实并不是大爷大妈们成就了劳动公园,而是劳动公园实打实地陪伴了大爷大妈。遥想当年,风华正茂的沈阳大爷大妈,正是在有假山、有湖水的劳动公园里谈情说爱的主力人群。纪录片《铁西区》,拍出了工厂林立的铁西工厂的尾声。劳动公园,作为离这些劳动人民最近的一方天地,近到让你可以透过它,看见铁西区乃至沈阳甚至东北的时代流转。如今“群魔乱舞”的大爷大妈,都是经历过时代伤痕的沈阳人自带乐观天性的代表。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走出东北时,他们留在原地,为了生活舞蹈和歌唱。
烧烤:沈阳的夜,因烧烤而迷人
在沈阳,一个烧烤摊儿就是一个江湖。相传普罗米修斯在盗取天神的火种之后,曾在沈阳寻找关于使用方法的灵感。沈阳人的烧烤,从不拘泥于食材,甚至经常能启发世人——什么?这也能烤?“枪弹炮”只是开胃,“蓝仙子”也不够看,任何长在哺乳动物身上的器官,哪怕是眼珠子,也能串在铁签上,目光冷峻地与你对视。越是“反差”的食材,越代表着沈阳式的幽默好客:“咋样儿铁子?敢整一口不?”言语中既有挑衅,也存温柔。沈阳的夜包裹着你,你的眼睛直视着烧烤,它们油光闪烁,滋滋作响,像是碳水版的迎客松,在入口的那一刻与你一起口吐芬芳。很多人第一次到沈阳总会担心吃不惯,但是当第一把串、第一块肉上桌之后,大家的顾虑总会在第一时间被打消。
![]()
![]()
![]()
鸡架:沈阳人自己的始祖鸟
很多人沈阳之旅,以鸡架开头,健胃消食片结尾。鸡架在沈阳,是一种规矩,但是没有规则,它可以拌、烤、炸、煎、熏、卤、炒,真正意义上的物美“架”廉,比鸡蛋还要随和。但是吃鸡架是个功夫活儿,它非常消磨时间,吃起来偶尔会有尴尬的声响,因为有“唆喽”这道工序,所以也注定它不是庙堂之上的餐食。商务宴请时它尚且算特色,但是与初次见面的姑娘见面就不要点鸡架了,大家还没熟悉到能在一起吃鸡架的地步,不要贸然尝试。
它是闲暇时光的“增益buff”,比如说你跟哥们儿喝酒看球,当你支持的球队攻下一城,你可以啐出口中的骨渣,与好友碰杯,然后再拿起一块鸡架,以一种仪式的形式,在较远的空间距离中,对你的主队发出进攻的信号。在沈阳,鸡架就是没有规则的存在,哪怕你在路上边走边吃,也不会有人多看你一眼,反而会认为你是个懂得生活的老吃家,老北京人提笼架鸟,沈阳人更绝对,拿着鸡的骨架行走,别有一番风味。
看沈阳人吃鸡架,像是看一个资深的老师解一道复杂的方程,从哪里分割,从哪儿取食脆骨,哪儿有一块最厚的肉,他们都熟悉得跟自己家的电视遥控器一样,不用眼睛,只凭鸡架在手中的触感,即可第一时间精准定位,当你询问是怎么做的时候,他们会低调地回答:“无它,唯手熟尔。”
![]()
西塔:朝鲜族人民带给东北的传世惊喜
延吉的旅游最近大热,但是这种热度,沈阳西塔已经持
续了几十年。
1901年,一位姓白的朝鲜族基督徒来西塔落脚,靠卖大米糖和打草绳为生,之后许多鲜族平民和做小生意的人在此聚集。到了1931年,他们在此成立的朝鲜族侨民会馆,也有了朝鲜族大市场。到了上世纪80年代,西塔地区形成了以餐饮娱乐为主的、具有浓郁朝鲜民族风情特色的休闲文化经济带。也成为今天的“沈阳西塔民族文化街”。
![]()
“澡”文化:天辽地宁,洗澡先行
作为辽宁的省会,“天辽地宁”在沈阳绝不是一句空话,他们在广阔的土地上,建造了广阔的澡堂子。
在吃的问题上,沈阳人尚且有商量的余地,但是在洗澡这件事儿上,他们真是内卷得十分严重。每个澡堂子,都是传世的孤品,不经雕琢,都不敢称自己为“洗浴中心”。它们大的大,更大的更大,分布在繁荣的市区,人口密集的小区,甚至是商铺林立的商业区。无论身处何方,它们都会是你目光的焦点,辨识度极高。
如果说东北的洗浴是让你领略到遗矢的亚特兰蒂斯文明,那么沈阳的洗浴,堪称让你化身为狂妄的加勒比海盗。如果你是初体验,最好有个本地人为你带路,毕竟没有经历过远洋的孤舟,很可能在此次澡堂子的航行中迷失方向。
走进宽敞的澡堂子大堂,炸入你眼眸的,有可能是星级酒店,也有可能是一家书店,使你产生走错门的错位之感。在浴区,氤氲的水汽在你周围升腾,世界是模糊的,你仿佛跨入时间的虫洞,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来回穿梭,一切烦恼都抛到脑后。沈阳澡堂,是一条与身心对话的捷径,置身于大池子,你会发现,美人鱼的终点不一定是海洋。在二楼,你可能又会以为自己置身自助餐厅,也可能以为误入了哪个水上乐园,总之就是不像澡堂子。
![]()
![]()
搓澡:灵与肉的相互碰撞
如果说澡堂子是沈阳人的精神圣殿,那么搓澡就是这座圣殿里的王座。
在时间的维度里,谁也无法判断沈阳人搓澡的频次,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会经常走向那里,让来自不知何地的搓澡师傅,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一次深层的处理。沈阳的搓澡,已经突破了物理层面的单一想象,搓澡师傅,已经在工具和肉体之间,寻找到了最佳的配料,让不少外地游客以为自己是一道米其林餐食的食材。
成熟的搓澡师傅,最擅长为裸露的肉体,插上食材的翅膀,凡是能往肚子里吃的配料,好像以涂在身上尝试一番,包括但不限于:盐、醋、牛奶、芦荟、柠檬、红酒、啤酒……如果吴承恩在天有灵,不知道他在书写《西游记》的时候,会不会安排几个贴心的小妖,在烹饪唐三藏之前,为他如此精心涂抹一番,以供大王美美地吃上一顿。
当着一系列操作完成之后,你的肌肤,很可能会被打磨成一面镜子,你照着自己,脑海中浮现的都是金蝉脱壳,毛毛虫变成小蝴蝶,任你再专业的打磨机,也无法比拟搓澡师傅的搓澡巾,当你穿上衣服的那一刻,哪怕是冬天,你也会觉得自己轻飘飘的,整个人宛若新生。可以说,没在沈阳体验过搓澡,不仅是白来一次沈阳,更是一种人生遗憾。
![]()
中街:中国第一条商业街
明朝天启5年(1625)年,努尔哈赤领着后金王朝迁到盛京,遂开始选址,建了沈阳故宫,在故宫的后身,当局看中了这片东钟楼西鼓楼的地方,便开始大肆扩建,按照中国历史上“左祖右社,面朝背市”的说法,建立了中街的雏形,如今已经400年。它是“中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迄今为止我国内地最长的商业步行街。
在中街,盛京遗韵,文化之美,东北特产,一应俱全。比起各种响亮的名头,中街更注重实际和内涵。很像沈阳人的性格,面子要有,里子也必须撑得住。与许多本地人不会去的商业街相比,沈阳中街也许是个例外,外地人一定会去,本地人也会去,它是沈阳最繁华、最热闹的步行街。
明清两朝的文化缩影,在这条街上依稀可见,在厚重的历史积累与文化沉淀之下,形成了一个独具皇城特色的购物休闲区,使其地域文化得以凸显,而非流水线上的清一色。除了传统的中街旅游街区,本地商业的经济氛围也极浓,沈阳中街大悦城、皇城恒隆广场,这些购物中心都从侧面反映出沈阳于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地位。
![]()
策划 = 本刊编辑部
执行 = 刘海伦 + 李超 + 耿磊
撰文 = 李超 + 沚蘩
摄影 = 张贺 + 小佳
助理 = 黄子悦
排版 = 傅炯桦
热文回眸
是的,你们的男人装又回来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分享到朋友圈才是正义之举......
把我们加个“星标”
就能确保看到我们的推送
⬇️方法如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