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8日
是地铁遇见沈阳20年的日子
时光的笺页上,写就初心本真
岁月的清风中,漫卷温暖篇章
时代的征程上,奔赴崭新向往
20年,地铁织网连街巷
铺就290公里的温柔诗行
今天,
是又一个明亮的起点
新的岁月里
总会有不期而遇的精彩
但,于岁岁流转中
总有些底色从未改变
那底色,是扎根沈阳的坚守
那底色,是温暖沈阳人的担当
沈城同行,一路向阳
东北老铁,未来更可期!
![]()
▍2005年
11月18日,沈阳地铁1号线正式开工建设
▍2010年
9月27日,沈阳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沈阳成为中国内地第7座开通地铁的城市
▍2012年
4号线、9号线、10号线一期工程获批,开启第二轮建设
▍2018年
3号线、6号线、1号线东延线、2号线南延线四条线路纳入第三期规划
▍2020年
沈阳地铁10号线开通运营,开启“十+环”网络化运营模式,运营总里程突破110公里
▍2023年
沈阳地铁2号线南延线、4号线开通运营,“空铁联运”格局联通“三站一场”
▍2024年
沈阳地铁3号线西段开通运营,“空中地铁”服务产业经济
▍2025年
沈阳地铁1号线东延线开通运营,运营总里程突破200公里
![]()
回看沈阳地铁二十年
沈阳人的“地铁梦”始于1940年,经历五次筹建、四次停工,几番起落……
直到2005年11月18日,一号线破土动工,几十年的地铁执念才终于落地。
开工五年后,沈阳人开始坐上沈阳的地铁,城市空间悄然变化:1号线开通运营,串联起沈阳站、太原街、中街等核心商圈,城市东西向的经济主轴开始显现,东延线向城市东部的延伸,更是激活了棋盘山地区的文旅资源,全域文旅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2号线贯通南北,连接沈阳北站与桃仙机场,交通枢纽与城市腹地的快速通道被打通。这种空间重构,使城市发展空间从“圈层式扩张”转向“网络化延伸”。
以北方重工、东软集团为代表的一批企业与沈阳地铁相伴,它们的轨道交通事业发展已遥遥领先。北方重工在技术极限上的不断突破,新松机器人纵横全球市场,东软集团以软件赋能成为行业智慧引领,中铁九局更是参与了全国19个城市的地铁建设。沈阳地铁,如同一条无形却强有力的纽带,赋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新能源、物业运营等上下游产业,持续输送着创新活力。
地铁1号线东延线开通后,王府井奥莱周末客流量提升40%以上,销售额增加30%。不到两年的时间,两家万象汇落户皇姑区,开业当月销售额均实现亿元以上……从最初的“十字骨架”到如今的网络化格局,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促进了人口、资源、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打破了传统“单核聚集”的经济发展格局,形成了“中心强化、外围辐射”的新格局。
这些或许不能完全诠释沈阳地铁的全部价值,但足以让我们看到,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沈阳地铁已然成为沈阳发展的“生命线”,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这条“地下快车”也将带着“轨道上的沈阳”跑得更稳更快,续写“轨道延伸之处,发展紧随而至”的奋进故事。
![]()
轨道交通脉动 城市能级向新
——沈阳地铁开工建设二十周年特别报道
11月10日清晨,来自江西南昌的王博士从和平区的住所出发,步入地铁青年大街站,列车载着他驶向浑南航空产业园,开启了崭新的一天。
这位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的高层次人才坦言,沈阳地铁是他选择扎根沈阳的关键因素:“从大学城到产业园区,从商贸中心到文旅地标,地铁彻底打破了空间与季节的阻隔,让我遇见了一座更具活力的城市,也拥有了更可预期的稳定生活。”
迈入地铁时代的沈阳,城市吸引力与日俱增。
20年地铁建设发展,深刻重塑了沈阳的城市格局与内在肌理。它已不仅是一条条地下通衢,更是驱动沈阳城市能级实现战略性跃升的强劲引擎,悄然推动着这座老工业基地在空间尺度、城市风貌与发展理念上“变大、变美、变时尚”,向着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大步迈进。
![]()
效率革命
地铁提速城市品质生活
“出门有了准头,生活才有了福气。”家住和平区三好街的辽宁大学张教授,每日往返于市中心与沈北校区,通勤距离约20公里。在地铁开通前,他每日耗费在拥堵路途中的时间长达数小时,身心俱疲。地铁开通后,时间成本呈倍数级下降,“每年节省下来的时间,无论用于学术研究还是陪伴家人,都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张教授的感慨道出了众多市民的心声。
数据印证着这场“效率革命”的成效:2023年,沈阳平均通勤时间已优化至35.69分钟。回溯2009年至2020年,沈阳日均交通拥堵时长曾接近3小时。如今,每天有数十万名市民,选择地铁作为主要通勤方式,由此每年节省的社会总时间是一个惊人的海量数字。高效、准点的轨道交通,带来的不仅是出行方式的变革,更是城市整体运行效率的提升、经济成本的节约与人力资本的增值。
“伴随地铁时代而来的,更为可贵的是沈阳迎来了‘精准时间’时代,这直接推动了城市幸福指数的显著飙升。”沈阳地铁集团总经理高云胜如是评价。
“地铁口见”“地铁旁的书店集合”“地铁站附近咖啡馆碰头”……开通运营15年,“地铁旁”已成为沈阳市民日常生活中最高频的词汇之一。“以确定性的时间和舒适性的体验,对冲地面交通的不确定性,提升的是整体社会效率,改善的是生活品质,最终让市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张教授这样总结地铁带来的改变。
20载耕耘,沈阳地铁已织就一张总长204公里的运营网络,设站146座,截至2025年10月21日,累计安全运送乘客逾50亿人次。目前,日均客运量稳定在200万人次以上,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255.27万人次大关。更令人称道的是其运营品质,线网列车正点率高达99.98%,运行图兑现率维持在99.99%的极致水平。一系列硬核数据背后,是沈阳市民出行“幸福指数”的持续攀升与生活品质的实质性飞跃。
![]()
山水融城
地铁绘就城市生态画卷
时值11月,沈阳天气渐寒,但浑河两岸依旧人气兴旺。从晨光熹微中络绎不绝的跑者,到华灯初上时漫步休闲的人流,这里已成为市民乐享自然的城市打卡热点。
总面积约43平方公里、河道绵延32公里的浑河,宛如跳动的“城市生态之肺”,是沈阳宝贵的自然禀赋。当地铁1号线、2号线、3号线、6号线、9号线、10号线等多条线路错落布局后,地理距离被瞬间拉近,“我家就在浑河边”从一种理想栖居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日常现实。
今年6月30日,地铁1号线东延线正式开通运营。次日,沈阳市植物园夜场便顺势开启,营业时间持续至晚上十点。地铁与夜游经济的无缝衔接,让棋盘山风景区真正融入市民生活圈,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后花园”。
位于城北的丁香湖,作为沈阳最大的人工湖,总面积达4平方公里,环湖绿化面积超过110万平方米。近年来,其人气指数急剧攀升,“地铁10号线的开通,是这里人气爆棚的最直接推手。”一位选择在湖畔安家的市民坦言,便捷的轨道交通是其置业决策的关键考量。
20年弹指一挥间,从无到有,从线到网,204公里运营里程、146座车站共同构筑的“轨道交通出行圈”正从蓝图照进现实。地铁网络如同强劲的血脉,将老城区的市井烟火与新城区的现代繁华紧密串联,“全城若比邻”的时空感受,使得“跨区上班”和“周末远游”成为沈阳人最寻常的生活图景。
“家住浑河边,棋盘山是后花园,丁香湖是家门口的景观……”市民们用质朴的语言,描述着因地铁而得以共享的优质城市资源。
![]()
制造赋能
地铁重塑产业经济肌理
2024年12月30日,沈阳地铁3号线西段开通运营。这条直抵华晨宝马汽车里达工厂的地铁线路,为企业送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新年厚礼”,标志着产城融合进入新阶段。
回溯至2010年,沈阳地铁1号线开通初期,即开始发挥其产业串联功能,有效链接了沈鼓集团、北方重工、东北制药、沈阳机床、特变电工沈变公司、三一重装等一批骨干装备制造企业,为沈阳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加速度,见证了一个个大国重器与世界级产品的诞生。
地铁2号线南延线的沈本大街站,无缝衔接沈阳国际软件园。园区内超过4万名企业员工通勤便捷度大幅提升,并可实现6站、约20分钟直达桃仙国际机场,极大提升了商务出行效率,为园区企业带来了更多商机与合作可能,促进了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跨区域高效流动。
正在全力建设的3号线,更是战略性串联起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沈阳中关村科技创新基地等重点产业功能区,并与铁西宝马东公共交通枢纽实现“零换乘”,有力支撑沿线产业园区的能级提升,全面增强城市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
地铁所串联的,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经济繁荣的链条。当轨道交通延伸至企业门口,便是产业兴旺的开始。
“地铁开到企业门前,相当于以最低的社会成本,将企业急需的人才流、物资流、信息流、技术流精准输送过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轨道交通专家在一次行业会议上强调,“这种高效的要素集聚与扩散效应,将极大地强化产业生态,夯实产业基础,为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提供关键基础设施支撑。”
![]()
文脉贯通
地铁夯实文旅名城之基
地铁网络将沈阳散落各处的文脉、历史与特色资源有机串联,整合成一条条既有山水风光,又具深厚历史底蕴的独特城市体验线,使沈阳散发出独具魅力的城市韵味,国家旅游城市的地位日益巩固。
地铁2号线如同一条文化珠链,连接起方特欢乐世界、七星海世界等主题乐园,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新乐遗址博物馆、沈阳博物馆等文博场所,以及辽宁大剧院、辽宁美术馆、辽宁省科学技术馆、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博物馆等文化殿堂。同时,它也贯通了惠工广场、万象城、奥体中心等核心商圈。3号线西段打造的“空中工业走廊”,1号线东延线构筑的特色“文旅廊道”,共同构成了沈阳丰富多彩的文旅目的地体系。
沈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沈阳故宫、清福陵、清昭陵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张学良旧居陈列馆、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沈阳造币厂等国家级历史遗存。如今,这些珍贵的文化地标大多可通过地铁网络便捷到达。地铁已成为世界快速认识沈阳、深度体验沈阳的文化窗口,显著强化了沈阳作为国家旅游城市的吸引力与接待能力。
国际接轨
地铁助推中心城市崛起
沈阳地铁运营15年,以地铁站点为核心,一批精品咖啡店、便利店、书吧等商业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手捧咖啡,听着中英文双语报站,支持外卡支付的POS机,这些细节无不透露出沈阳地铁日益浓厚的“国际范儿”,也是城市迈向国际化的微观标识。
更为直观的是,地铁2号线北起沈北大学城,南抵桃仙国际机场,构建起一条贯通南北的“空中丝路”与国际化通道。而直通华晨宝马里达工厂的3号线,从其规划之初就被业内称为服务产业的产城融合之线。
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其战略基点在于强化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辐射引领能力。地铁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凭借发达的高速铁路与城际铁路网络,每天都有大量来自鞍山、抚顺等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商务、休闲人流涌入沈阳,并通过高效的地铁网络快速疏散至全城各处。特别是地铁1号线东延线开通后,中街核心商圈被纳入抚顺西部“1小时通勤圈”,实现了沈阳与抚顺等周边区域的交通网络深度融合,为沈阳都市圈一体化按下了“加速键”。
近年来,在沈阳长期居住和工作的外籍人士数量呈现显著增长态势。今年前三季度,沈阳空港进出港总人数突破1900万人次大关,达1910.0万人次,同比增长5.0%。地铁,作为城市国际化功能的重要支撑点,以其顺畅、可靠、友好的服务,成为留住国际化人才、提升城市国际化体验的第一站。
![]()
创新协同
地铁联通智力资源脉络
高效的产学研协同场景,在沈阳密织的地铁线网上每日都在生动上演。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的工程师携带最新的机器人步态算法,搭乘3号线换乘9号线、2号线,前往沈北的航空航天大学进行联合实验;金属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乘坐1号线深入铁西工业腹地,为机床企业讲解新型刀具材料的热处理工艺,返程时便能带回一线生产中的实际工况数据;位于浑南的国家材料科学研究中心,则成为地铁沿线众多高校、院所和企业的“共享实验室”……
地铁,不仅联通地域,更打通了城市创新的脉络,成就了沈阳“创新之都”的美誉,也为“沈阳制造”向“沈阳智造”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坚挺脊梁。
20年来,包括东北大学在内的沈阳近50所高等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旗下5个研究所为代表的5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借助着地铁网络打破物理空间的隔阂,它们之间的创新合作进一步加强,联合攻克行业难点,有效凝聚创新合力,逐步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区域创新生态,全力以赴助力沈阳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近年来,沈阳的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显著提升,已处于全国领先方阵。公开数据显示,沈阳已连续6年在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中实现位次前移,并连续4年入选“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单,成功跻身全国15个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之列。在这一系列耀眼成就的背后,沈阳地铁所发挥的“联通器”“催化剂”的作用功不可没。
![]()
未来图景
地铁引领通向美好生活
近日,沈阳地铁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正式出台,明确提出以构建“15分钟地铁生活圈”为核心目标,全面推进轨道交通线路与站点周边土地的一体化综合开发(TOD),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向“一个主中心、多个城市组团”的现代化格局优化发展。
地铁已成为现代大都市的标配,更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必然选择。它是连接千行百业、服务千万市民的纽带与桥梁,是承载城市梦想的轨道。
根据规划,未来将围绕地铁站点,形成“商业中心—居住中心—生产中心”圈层分布、功能复合的建筑群落和城市组团。这些集高效办公、宜居社区、活力商业、特色文化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区域中心,将使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交织,有力推动“人、城、产”深度融合,系统构建便捷、舒适、多元的城市生活场景,从而有效满足市民对更高品质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这份蓝图,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城市生活需求的积极响应,更是推动沈阳在城市空间重构、经济高质量发展、国际形象塑造、生活品质升级等多个维度实现系统性提升的战略举措。”沈阳地铁集团董事长宁兴华说。
轨道上的沈阳,正以立体交通之笔,重新描绘城市的成长坐标。这坐标,指向效率、指向繁荣、指向绿色、指向创新,更指向每一位市民可感、可知、可及的美好生活。
![]()
◆20年间,沈阳地铁开工建设7条线路,总建设里程290公里
◆开通运营6条线路,运营里程达204公里
◆2025年,沈阳地铁1号线东延线开通运营,沈阳地铁日均客运量突破210万人次
◆最大单日客运量突破255万人次
来源:沈阳日报、沈阳地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