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螺集团
水泥生产消耗煤电和石灰石,伴随而来的碳排放问题,曾是行业难以回避的“痛”。如今,绿色转型已成为水泥行业的“必修课”。
面对这道题,海螺的解法是做到“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其中,末端固碳究竟该怎么“固”?海螺的选择是不仅要“锁”住CO₂,还要让这位“不速之客”变身“宝藏资源”,派上大用场!
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接下来的这些末端固碳招数,绝对让您大开眼界。
以“纯”为始——二氧化碳纯化利用
想要“锁”得好,第一步得先“提纯”。就像淘金,得先把沙子里的金子(高纯度CO₂)筛出来。
我们采用先进的二氧化碳纯化技术,将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高效分离与提纯,并应用于农业等领域。
![]()
案例
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项目引领行业低碳转型
集团下属白马山水泥厂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采用化学吸收法,产出高纯度工业级和食品级液态二氧化碳,并创新性地将其作为植物气肥应用于厂内的智慧农业项目,大幅促进西红柿光合作用,降低化肥依赖。在此基础上,今年我们与大连理工大学携手深度优化碳捕集纯化项目,聚焦工艺升级与能耗降低,开展新型吸收剂研发与节能技术改造,白马山水泥厂碳捕集优化装置已安装就绪,即将进入调试阶段。2024年,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累计生产捕集二氧化碳10907吨,智慧农业项目共实现605吨二氧化碳综合利用,年产西红柿105158吨,展现了绿色低碳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双赢模式。
“点气成金”——制备可燃气
CO₂还可以怎么用?比如...让“废气”变“燃气”!
我们携手南开大学,共同探索电催化二氧化碳制备合成气的前沿技术。通过研发高效稳定的催化剂,已初步实现膜电极的工业化量产,为后续电催化二氧化碳制备合成气奠定了技术基础。
“锁”入石中——矿化建筑材料
如果说前面是“用”,那这一招就是把 CO₂ “喂”给建筑材料,让它永久地成为高强度建材的一部分。
通过将二氧化碳进行碳矿化反应,我们制备出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和良好环保性能的新型建筑材料。这类材料不仅具备更优良的性能,还能够有效固定二氧化碳,减少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案例
探索二氧化碳资源化耦合利用新途径
我们携手武汉理工大学在高效固碳纤维板制备工艺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利用碳矿化建筑材料实现了二氧化碳的转化利用。该项目利用从水泥生产过程中捕获的二氧化碳,通过特定的矿化反应,将其固化在建材产品中,如碳酸盐混凝土等,在这一过程中,二氧化碳与含钙矿物反应,形成稳定的碳酸盐结构,不仅实现了二氧化碳的永久封存,还增强了建材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未来,有望将这一技术推广至更多生产线,实现更大规模的二氧化碳转化利用,成为建材行业碳中和标杆。
“压”成动力——二氧化碳储能
这一招,是把 CO₂ 当成了“绿色充电宝”的介质。
我们通过将捕集水泥生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作为介质用于储能系统,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压缩和释放,实现了储能成本降低的同时,还确保了二氧化碳的长期固定,为能源转型和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持。
![]()
案例
安徽省首批“揭榜挂帅”项目验收通过
我们参与了安徽省“揭榜挂帅”科技重大专项“水泥工业碳达峰碳中和及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围绕二氧化碳转化利用技术、水泥窑燃料替代技术、新型低碳胶凝材料、低熟料复合水泥、低钙高贝利特水泥与水泥窑利用清洁能源技术六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发工作,超额完成任务目标,申请专利29项,授权19项,发表论文16篇,获得新产品1项,新技术2项,新装置2项。该项目于2024年12月成功通过安徽省科技厅验收,得到了安徽省科技厅的充分肯定。
招招见“绿”,步步为“碳”
在末端固碳方面,海螺集团积极探索并实践多项二氧化碳转化利用技术,包括制备可燃气、矿化建筑材料、二氧化碳储能等,助力实现水泥生产碳“近零”排放,推动水泥行业实现碳中和目标。
我们的“招数”还在不断升级,每一步,都是为了更绿色的地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