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在一个播客里爆料,说了一件让人眼前一亮的事:自从特朗普2025年1月正式上台不到一年,中国就从中美角力中拿到了两项“硬核”成果,而这在拜登时期几乎是做不到的。
![]()
你可能会问,这两项成果到底是什么?简单说,就是中国摸清了特朗普“遇强则弱”的套路,反制措施让美国的“极限施压”变得无效;还有,打破了美国一直坚持的“国家安全议题不能谈”的老规矩,让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谈判空间变大了。
事情发生在去年年初,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就开始对中国搞事:加关税、限制高科技出口、把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一场贸易战打得火热。中国也不是吃素的,反击得很厉害:加关税、收紧稀土供应,和美国硬碰硬,双方的博弈变得越来越激烈。
![]()
但令人意外的是,经过一系列反制措施,中国验证了特朗普“遇强则弱”的套路。也就是说,美国越施压,中国越能精准摸清它的底牌:只要中国坚持反制,特朗普就会在关税和技术出口上松动。最终,美方在多轮会谈后,取消了91%的加征关税,还暂停了新一轮出口限制。这对中国来说,是个实实在在的“战略大收获”。
而第二个成果更厉害——打破了美国一直说的“国家安全议题不能谈”。特朗普时期,美国把芯片管制等措施硬塞进谈判框架里,拒绝让步。可实际上,经过这次博弈,中国发现:美国也不是铁板一块,愿意在芯片限制上做出让步。这意味着,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谈判空间变大了,未来可以更稳一些。
![]()
沙利文还强调,这一切的背后,实际上是中美力量对比的变化。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虽然极尽极限施压,但美国自己经济也出了问题:供应链依赖中国、国内通胀高企、股市动荡。这些都让美国难以长时间“硬刚”。反观中国,灵活应对、坚持原则,既守住了底线,又用多边机制和反制手段,逐步赢得了主动权。
总结一句:这次中美博弈,虽然还没结束,但中国已经逐渐掌握了主动权。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关键还是看双方能不能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美国换谁上台,似乎都没用,因为中国的战略布局已经在逐步赢得主动。
这告诉我们:在国际大棋盘上,硬实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策略和耐心。只要坚持原则、灵活应对,哪怕是看似劣势的一方,也能逐步逆转局势,赢得主动权。别忘了,这场博弈还在继续,未来谁胜谁负,还得看谁更聪明、更有耐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