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天津大学学生参加了在意大利举行的世界粮食论坛(the World Food Forum)对话会活动,并作为青年代表向世界介绍中国乡村振兴实践和减贫经验。
上个月,刘元瑞受邀来到位于意大利罗马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参与世界粮食论坛。作为中国派出的三位代表之一,他在发言中说:“真正的发展从来不是技术的简单嫁接或资本的机械注入,而是内生动力的觉醒、文化自信的重塑,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的乡村振兴实践,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来自全球的10位国家元首、100多位部长和超过2.5万名代表参与了本届全球粮食论坛。
“当联合国将‘零饥饿’设定为第二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时,很多人质疑其可能性,但中国用事实做出回答。我们以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更让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70%以上的力量。”刘说。
发言结束后,一些嘉宾纷纷与他交流。一位缅甸代表说:“中国是如何让14亿人都能吃饱饭的?这太不可思议了!你们是如何做到的?中国采取了哪些典型的技术创新?”
刘元瑞向他详细介绍了中国在杂交技术方面的突破,他说:“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不仅让中国的水稻亩产较常规稻大幅增长,超级杂交稻更是不断刷新产量纪录。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优先推广的粮食增产技术,杂交水稻已通过多边、双边合作,在全球近70个国家落地推广。从亚洲到非洲、美洲,这项技术帮助众多发展中国家农民实现了粮食增产、收入增加,有效缓解了当地粮食短缺问题,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农业合作的重要纽带,为全球粮食安全与减贫事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在天津大学就读期间,他曾加入学校的多支助农实践队,志愿服务超过800小时。“作为青年,我们的使命不是居高临下的恩赐,而是以数字技术为桥梁,去发现、激活并放大乡土中本就存在的巨大潜能,”他说。
去年,刘与其他三位学生联合创办了一支国际实践队,聚焦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设海外工程建设的研究。团队成员曾走访五个国家的十多家中资企业、三所“一带一路”沿线的高校和一家国际组织等开展调研。调研结束后,团队撰写的五份智库报告得到天津市政府采纳。
七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支持的“农业文化遗产青年创变者行动(Youth Innovators for Agricultural Heritage)”活动中,刘元瑞所在的团队在250多个团队中晋级全国十强。之后,他作为主讲人获得全国亚军,获得了此次赴意大利发言的机会。
“我认为大学生活应该是一个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总要尝试新的可能,创造新的故事,”他说:“我曾深入中国多地的乡村,也曾去过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也意识到各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所以希望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
谈及这次的罗马之行,刘说:“中国的减贫经验能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重要借鉴,我深知这份经验的价值,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中国减贫智慧在世界上有更多人知道。在未来,不只是这一方面,中国青年应当以更广阔的视野,在各个事业中展现全球担当。希望我能成为联通中国和世界的一座桥梁。”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记者:闫东洁 实习生:臧一凡)
来源:中国日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