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北京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的内容进行解读。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获悉,《行动方案》聚焦科技成果转得出、帮得上、落得下3个阶段,从5个关键方面发力,加速科技成果“从1到10”在京落地。《行动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基本形成高效协同、富有活力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促成1000家合作平台、5000项技术开发合作项目,转化孵化3000家科技型企业、600家专精特新企业,转化一批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满足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大科技成果。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杨璞介绍,《行动方案》按促进科技成果转出、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激发市场要素活力和提升落地服务品质等5部分划分20项重点任务。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出方面,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改革,落实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单列管理等关键政策。推动研发单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分类考核激励、转化收益分配等机制。
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方面,建立企业出题、研发单位答题、联合攻关的科研组织模式。建设企业主导的合作平台,建成一批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支持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创办企业。推动科技领军企业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对转化创办企业加大投资并购力度以及开放应用场景。
在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方面,强化对接服务机制,市区协同建立供需对接服务台账。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市场化程度高、专业能力强、机制灵活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探索建立市区协同的拨投联动机制,助力企业早期成长和持续发展。探索科技成果首单应用支持机制。
在激发市场要素活力方面,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将优秀技术经理人纳入市级人才支持政策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服务能力,完善概念验证、中试、孵化等平台体系。培育优质市场化服务机构。构建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更多国有资本、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在提升落地服务品质方面,建设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中心,打造成果转化“一站式”综合服务载体。推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在海淀、房山、昌平等建设主承载区。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精准服务。促进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协作。深化国际技术转移开放合作,促进全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为配合《行动方案》的落实,市教委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建设教育强国首善之区的重点任务之一,大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
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张耀天介绍,下一步本市将加大高质量可转化成果供给,加强首都高校国家级科研平台成果分类入库对接,建立以产业化前景分析为核心的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探索高校多元化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方式,落实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健全校内决策尽职免责机制。
同时,加强专业能力建设,打造好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优化重塑大学科技园,培养与本市科研规模相匹配的技术转移专业人才队伍,鼓励师生共创方式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保障机制,推动高校完善校内科技成果转化治理架构,优化在京成果转化考核评价机制,共同营造全社会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
文/本报记者李晓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