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中国房地产行业告别高歌猛进的“黄金时代”,步入以效率和生态为核心的存量竞争深水区,其风向标企业贝壳交出的三季度成绩单,呈现出一幅复杂的战略转型图景。
表面看,贝壳单季总营收达到了231亿元,微增2.1%;肌体里,净利润却大幅下滑36.1%。很明显,贝壳正遭遇其发展史上最严峻的“规模不经济”挑战。
而营收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总交易额(GTV)的提升,以及家装家居与房屋租赁业务的持续扩张。从业务结构看,贝壳的多元化布局正在显现成效,"非房产交易业务"净收入占比已提升至45%,家装家居与房屋租赁两项新兴业务贡献了超过38%的净收入。
这些业务的崛起,标志着贝壳正从一家单纯的交易平台,向更广阔的居住服务生态商演进。
自彭永东执掌帅印以来,“降本增效”与培育“第二增长曲线”便成为贝壳的战略主轴。从外部视角审视,部分投入虽带有巩固基本盘的防守意味,但客观上已构建起二手房、新房、租赁、家装家居四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的生态格局。其中,非交易服务板块的异军突起,无疑是本季度财报中最富活力的亮色。
然而,一个关乎未来的核心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新兴业务的高增长动能,是否足以对冲传统核心业务周期性下行所带来的巨大势能?
在行业整体步入深度调整的当下,贝壳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平衡点上,它既需守住房产交易的基本盘,又要为未来的生态之战开辟新战场。这道战略选择题的答案,将深刻影响这家居住服务平台在未来十年的行业站位与想象空间。
01、“大而不壮”的隐忧
贝壳的三季度财报,恰是观察其核心困境的一个窗口:在看似稳固的规模壁垒之下,利润的流失已成为无法回避的挑战。这一现象背后,实则是其高成本构筑的品质护城河,正被规模扩张所带来的边际效益递减所逐渐侵蚀。
从具体业务表现来看,各条线呈现出冷热不均的态势。存量房业务总交易额(GTV)同比增长5.8%至5056亿元,然而营收并未能同步增长,背后是加盟模式占比提升所带来的综合变现率持续承压。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租赁业务,本季度营收实现45%的同比大幅增长,显著超出市场预期,这主要得益于“省心租”模式下管理房源规模的快速扩张。
新房业务则延续了疲软态势。第三季度总交易额为1963亿元,同比下降13.7%;净收入从去年同期的77亿元下滑14.1%至66亿元,综合变现率亦同比微降。
更值得关注的是来自产业链上游的挑战——万科、碧桂园等大型开发商纷纷自建销售渠道,推动“去中介化”进程。这不仅是为了降低营销成本,从长远来看,更是对贝壳这类平台企业议价能力与核心价值的直接挑战。这一趋势,正倒逼贝壳的新房业务从过往依赖流量的“特权模式”,转向更加依赖专业能力的“价值服务”竞争。
![]()
面对行业的深度调整,贝壳采取了必要的成本控制措施。第三季度经营费用为43亿元,同比下降1.8%,环比下降6.7%。然而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在营销与管理费用双双收缩的同时,研发支出却逆势保持了13.2%的同比增长。
这一方面彰显了公司向技术驱动转型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引出一个关键问题:当核心业务的“造血”能力减弱时,面对高昂的、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投入,贝壳必须在“投资明天”与“活在今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在此背景下,非房产交易业务的崛起成为财报中的一抹亮色。得益于“一体三翼”战略的持续推进,该业务营收占比已历史性地攀升至45%。其中,家装家居业务表现尤为突出,三季度净收入43亿元,贡献利润率提升至32%。北京试点的“产品化样板间”模式有效提升了客户转化率,同时集采品类从4种扩展至13种,通过规模效应实现了采购成本的优化。
非房业务的快速增长,确实为贝壳描绘出了一条清晰的“第二增长曲线”。然而,这条曲线能否真正支撑起公司的未来,仍需通过三重关键的考验:
首先是盈利质量的考验。家装家居32%的贡献利润率固然可观,但其当前的利润规模,能否有效对冲核心中介业务数以亿计的下滑?
其次面临协同效应的考验。贝壳构想的“居住服务生态”蓝图宏大,但现实中,房产交易与家装业务之间的流量转化、服务标准统一,仍面临着巨大的组织与业务壁垒。生态的真正价值在于协同,而协同的难度往往超乎预期。
最后是模式复制的考验。租赁业务的成功,部分得益于“省心租”模式的快速规模化。然而,这种强运营、重资产的管理模式,在跨区域复制时是否会面临效率衰减?其边际成本是否会随着规模扩张而攀升?
这些问题,仍需更多时间与数据来验证。
02、基业越大,责任越大
左晖为中国房产中介行业建立了规矩与范式,这也使得任何继任者都难以避免地处于其光环之下。对于彭永东而言,他所面临的,是几乎所有“接班人”的共同课题:如何在尊重遗产与开创未来之间,找到属于自己时代的叙事。
因此,相较于公司,彭永东本人或许更需要贝壳的“再次伟大”来证明一种新的可能性,即一家由创始人奠定灵魂的企业,能否通过系统性的战略与技术创新,而非个人魅力,实现基业长青?
在最近的业绩电话会上,彭永东描绘了一幅人机协同的演进图景:“一线人员的作业能力和AI智能可以同步的螺旋式发展,通过AI科技组织和流程重构,我们在试图走出一条极致效率提升和经济模型改善的路径,我们已经看到了经营结果的改善。”
显而易见的是,贝壳正试图以AI的“柔性”能力,对冲房地产交易的“刚性”风险。
这种尝试值得肯定,例如在多个智能体(Agent)的协同推进下,贝壳正从交易平台向生态型服务商转型,AI逐步打破房产开发、找房、交易、装修、居住等环节之间的壁垒。在核心的交易领域,截至三季度末,经纪人AI助手“来客”已覆盖41.4万经纪人,借助AI选房、智能摘要与聊天辅助等功能,有效提升客户委托及维护转化率。
更具代表性的是AI智能助手“好客”,其所识别的高质量商机虽仅占平台总商机个位数比例,却贡献了超过50%的实际成交。租赁业务则已基本实现全流程智能化运营。在收房端,AI完成人、店、房源的网格化高效匹配,并主导定价、洽谈、审核等环节。
![]()
此外,贝壳还将AI能力延伸至开发前端。贝好家尝试将AI与大数据应用于住宅开发前期,通过分析客户需求,预测目标客群偏好的产品类型与价格区间,以数据反馈指导产品设计。
然而,在为技术喝彩的同时,我们同样也需要一份对 “技术边界”的清醒认知。房地产交易的本质,是一个基于重度信任的非标服务流程。AI作为工具,擅长提升“信息匹配”和“流程标准化”的效率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交易中最重要的 “情感共鸣”、“复杂谈判”和“信任构建” 等非标环节,AI能做的,终究有限。
贝壳的挑战在于,如何避免将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防止在追求极致效率的过程中,稀释了其服务品质与人文关怀。
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周期仍在持续,AI作为长周期投资,与即时的市场压力形成鲜明对比。贝壳面临的不仅是短期业绩的考验,更是对业务模式重构能力的全面检验。长期主义固然值得坚守,但真正的智慧或许在于: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对当下的贝壳而言,在技术赋能与服务本质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或许正是这个时代“难而正确”的事。
03、写在最后
左晖留给贝壳最宝贵的遗产,除了账上557亿元的现金储备,还有“做难而正确的事”这一企业哲学。
在行业高歌猛进的年代,这是一种远见;而在行业整体承压的今天,很难说他不会成为一种沉重的成本。
当下的贝壳,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左手是必须守护但正在“失血”的核心业务,右手是充满希望却仍需哺育的新兴业务。而彭永东所挑战的“大型组织以效率换规模的悖论”,实质是在回答一个更根核心的问题,那就是当“难而正确”的事变得过于昂贵时,企业如何智慧地定义这个“正确”?
毕竟真正的长期主义,永远不是在风暴中紧握旧日的罗盘。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