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困局:不只是债务黑洞,更是10年前跟投埋下的恶果
朋友们,现在的万科,可谓一身“包袱”——这不仅源于棘手的债务问题,更要追溯到10年前埋下的跟投制度隐患。
最近,我不少万科老同事都在要求公司返还当年的跟投款,毕竟大家早已离职多年。先跟大家说清楚:万科的“合伙人”,核心就是需要参与跟投的员工。
所谓跟投,就是项目开发时,员工拿出一部分真金白银投入项目,相当于成为项目小股东。按当时的设想,员工把自己的钱投进去,自然会更努力、更认真地推动项目盈利。这种管理方式,当年被很多人奉为解决“大公司病”的妙招,万科也常喊着“合伙奋斗”的口号,开大会都是“奋斗者大会”的主题。
但这里面藏着一个关键问题:优质项目大家都抢着投,可跟投额度却非常有限;而那些前景堪忧的差项目,除了项目负责人被强制跟投,其他人都躲得远远的。这么一说大家就懂了,跟投某种程度上成了“投名状”——你愿意投,就意味着对公司足够忠心。
当然,在楼市行情好的时候,这些问题都被掩盖了,跟投收益来得又快又稳。当时一般1到1年半就能拿到收益,比如2016年,碧桂园六个区域总裁的奖金超1亿,万科普通项目总在东莞某个项目开盘首日,就拿走了100万奖金。这些都符合当时的跟投规则,也属于公开披露的信息。
转折点出现在2017年:楼市开始限价。限价直接导致一二手房价格倒挂,各地炒房潮四起,房地产泡沫在全国迅速蔓延。房价连涨5年后,“三条红线”政策出台,直接收紧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第二年全国楼市就开始回调。
跟投的核心逻辑是“项目盈利,员工受益”,可一旦项目大面积亏损,跟投款就可能血本无归。而最近万科员工举报的核心问题,聚焦在跟投资金的透明度上。客观说,万科高层的治理还算谨慎,基本合规合法,但到了项目公司层面,就变得乱象丛生,甚至出现违规违法的情况。
当年万科喊出“大时代好企业”的口号,现在回头看才明白:根本没有所谓“大时代好企业”,只有“好时代的大企业”。如今好时代落幕,那些曾经看似巍峨的大企业,很多不过是雪花堆砌的空中楼阁,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崩塌。
这种跟投模式,不只是万科在用,当年很多企业都纷纷效仿。如果大家现在对这类企业模式、跟投问题还有看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来咨询我——毕竟,我的跟投款已经成功要回来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