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相寺,位于今三门峡市陕州区西李村乡熊耳山西山脚下,原名定林寺又名达摩塔院,当地人习惯称为西山寺或者熊耳寺。距三门峡市区53公里,距洛宁县县城47公里。据清代、民国《陕县志》和《直隶陕州志》记载,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58年-75年),距今1900余年,在梁武帝时期,公元536年,禅宗初祖达摩圆寂后葬于此地。
2004年2月29日,空相寺僧人在春季植树时,在寺院空地内挖出一块唐代石碑《汾阳王置寺表》,此碑的出土不仅说明了空相寺寺名的由来,更是为研究唐代永宁县(今洛宁县)的管辖范围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佐证。一块唐碑的出土,竟唤起了空相寺与洛宁县跨越千年的不解之缘。
《汾阳王置寺表》碑文由唐大中九年(855年)刚到任不久的河南府永宁县县令郭珙撰写,此碑于三年后的大中十二年(858年)农历九月刻文完毕,由时任河南府永宁县县令桂次武“到任方始建”并树碑。此碑高120厘米,宽60厘米,厚15厘米。碑文共26行,由两组朝廷下发公文(敕牒)和“祖师塔院记”构成。
其中第一组公文,由大历七年(772年),关内河东副元帅司徒兼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子仪奏表、同年十二月十二日敕牒,以及大历八年(773年)正月四日“牒寺牒”构成。第二组公文,由大历八年(773年)四月三日,郭子仪谢表和唐代宗的批答构成。
据碑文可知,两组公文并非原件,而是藏于塔室内朝廷公文的录白。撰文者为郭子仪的重孙郭珙(时任河南府永宁县县令),距郭子仪奏表形成相隔83年。该碑阴面刻有大历八年(773年)《敕赐空相寺常住地土记》(共9行96字),记载了当时朝廷赐给空相寺的土地及地界,有数百顷。
![]()
空相寺内的达摩塔
![]()
2004年出土的《汾阳王置寺表》原碑拓片
一、《汾阳王置寺表》原文:
故尚父汾阳王奏达摩祖师谥号,寺额、塔额、度僧表并中书门下牒及牒、寺牒;
河南府永宁县 熊耳山下达摩禅师塔院徵事郎守,永宁县令桂次武 大中十二年九月囗囗日到任,方始建
右囗臣伏以达摩禅师自西方传法至中国,为禅门第一祖师,阐化梁朝后,至河南府囗囗寺灭度,葬于熊耳山下,遗塔见在。其所著履,化为神泉,所持杖,变生一树。空中钟梵,往往得闻。三百余年,灵验不绝,为远近所知。自经 圣代,未蒙旌异。臣往年曾到塔院,亲礼圣迹,及收东京,身虽不往,心发至愿,倘禅师福佑,俾祓氛殄灭,国步再安,必当 上闻,特加崇饰。今若缄默,有负曩诚。臣子之情,伏希 圣察。特望 天恩,加达摩禅师谥号,并赠寺额塔额,度柒僧庶,上资景福,下遂愚衷。
谨录奏 闻,伏听敕旨。
大历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关内河东副元帅 司徒兼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子仪奏中书门下牒,关内河东副元帅
牒奉 达摩禅师宜赠谥号圆觉,寺额为空相之寺,塔额为空观之塔,余依牒至准,敕故牒。
大历七年十二月十二日牒
中书侍郎平章事元载,门下侍郎平章事王缙,兵部侍郎平章事李使,司徒兼中书令在使院,敕关内河东副元帅 牒空相寺 牒奉 中书门下持牒如右
请录自施行者,各帖所由,准,敕故牒
大历八年正月四日牒,关内河东副元帅司徒兼中书令汾阳郡王郭子仪
谢赐谥号 御题塔寺额表并 批答
河南府永宁县熊耳山第一祖达摩大师塔院 敕宜赐达摩大师谥号圆觉,寺为空相寺,塔为空观之塔,右件寺,伏蒙 御题塔寺两额,中使张如津送到者。伏以达摩大师,心入佛地,振锡东土,阐关遂开,塔额寺名,实在崇饰。今圣慈鸿信,御札亲题。金榜流日月之光,香台写龙凤之状,掩凌阁于千古,降垂露于九重。非独法门之荣,实为天下之宝。将以永福,皇弥传乎不朽。谨伏表陈谢以闻谨言。
大历八年四月三日,河内关东副元帅司徒兼中书令汾阳郡王臣郭子仪奏
敕建达摩大师踪自五天,化流三界,广津梁于东夏,弘清净之因缘,尊敬遗陈,旌题塔寺,因照正教,永播玄猷,所谢知
祖师塔院
显祖忠武公大历中特奏闻崇饰。珙九年夏授此邑宰,至止月余,亟造塔下,而上奏旧章,帝赐批答,悉录自藏于塔室内,
跽获稽首捧阅,再周伏睹弘道尚教之旨,而忧国之诚,形于至愿。虽盻响内,不忘竭诚之恳,焕乎懿烈,扇赫今古。珙谬宰兹地,获睹遗芳,敢不发挥圣德,期乎不朽。用勒诸贞珉,以垂永永,冢孙朝议郎行河南府永宁县令珙记。
大中十二年九月日建 刻字杨绍
碑阴为:
碑首直书二行,上刻:常住地土为记
(碑身共九行):敕赐空相寺常住地土为记
今具四至下项地土
东至 (峪)口为界
南至令春沟南(岭)为界
西至西白福土门为界 北至天河北(岭)为界,内水磨两盘
四至以裹,尽属空相寺常住地土,方圆亩,
数百余顷,并无诤?争 议。
大历八年三月 日
![]()
二、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与空相寺
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州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至德二年(757年),收复两京有功,加司徒、代国公,又进位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承担相州兵败之责,失去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平定河中兵变有功,进封汾阳郡王。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再次被启用,出任关内副元帅,收复长安。
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回纥联兵入侵,在陕西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继位后,尊郭子仪为“尚父”,进位太尉兼中书令。建中二年(781年)六月,病逝,获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唐代宗庙廷,陪葬于建陵。《汾阳王置寺表》碑文第一部分是郭子仪向朝廷上书的奏表:“臣往年曾到塔院,亲礼圣迹,及收东京日,身虽不往,心发至愿,倘禅师福佑,俾祓氛弥灭,国步再安,必当上闻,特加崇饰。”
由此可知郭子仪在往年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曾亲临塔院观看达摩禅师留下的圣迹,并向达摩禅师许愿,如若收复大唐东京洛阳,国家再次步入安定,必将上奏朝廷“特加崇饰”、并赐达摩禅师谥号、“赠赐寺额塔额”。时值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郭子仪上表奏请唐代宗将达摩塔院改名为“空相寺”,并赐寺额,加封达摩祖师谥号为“圆觉大师”,加封达摩塔为“空观之塔”,赐度僧表。
唐代宗准奏,并御笔亲题寺名、塔额,并由中使张如津送至熊耳山空相寺。《汾阳王置寺表》记载了大历七年(772年)十一月至大历八年(773年)四月之间郭子仪与朝廷的奏表、朝廷下发的批答,以及郭子仪为此写的谢表。因郭子仪奏请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生动演绎了一代中兴名将郭子仪与熊耳山空相寺的历史佳话。
![]()
三、唐代永宁县与空相寺的管辖关系
在《旧唐书·地理志》中记载:“永宁,隋熊耳县所治。义宁二年(618年)置永宁县,治永固城,属宜阳郡。武德元年(618年)改属熊州。三年(620年),移治同轨城,改属函州。八年(625年),复属熊州。贞观元年(627年)改属谷州。十四年(640年)移于今所。十七年(643年),移治鹿桥。显庆元年(656年),谷州废,改隶洛州”。
由此可知唐代永宁县因隋熊耳县更名而来,既然县名为“熊耳”,应当与今陕州西李村乡的熊耳山有关。
通过对2004年空相寺出土的《汾阳王置寺表》研究,碑文中明确有“河南府永宁县熊耳山第一祖达摩大师塔院”,且此碑碑文由唐大中九年(855年)刚到任不久的河南府永宁县县令郭珙撰写,此碑于三年后的大中十二年(858年)农历九月刻文完毕,由时任河南府永宁县县令桂次武“到任方始建”并树碑,说明唐代永宁县的管界应包含今陕州区西李村乡熊耳山一带。碑文又载“河南府永宁县界熊耳山达摩禅师塔院”,既然为“永宁县界”,空相寺所在的熊耳山地区当为两县交界地带,依据地方志书推测应为“永宁县”与“渑池县”交界区。
![]()
唐代河南府管界及永宁县区域位置
![]()
按照《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贞观十七年(643年)永宁县县治移治鹿桥,之后直至唐末未再变动。《汾阳王置寺表》所载的唐代宗大历年间,永宁县的县治当在鹿桥驿,即在今洛宁县东宋乡旧县村,看来当时的县城实际距熊耳山空相寺并不远。
那么熊耳山空相寺一带到何时才划出永宁县管界的呢?查阅一些历史文献后,一是在登封《中天嵩岳寺常住院新修感应圣竹林寺五百大阿罗汉洞记》中找到了线索,此《罗汉洞记》是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由“西京永宁县熊耳山空相寺住持传法吉祥大师赐紫释有挺撰,奉议郎知永安县事王道书”。
宋代永宁县属于西京河南府管辖,当时熊耳山空相寺为少林寺31所下院之一,归少林寺领属。
据此推测:今陕州熊耳山空相寺直至北宋末年仍属于永宁县管辖。二是查阅《金史》记载:“永宁宋隶河南府,正隆六年以前寄治于府,后即镇为县。有三肴山、熊耳山、嶕峣山、天柱山、黄河、杜阳水。镇一府店,”说明到金代今陕州熊耳山一带仍属于永宁县。
至此,考证得知:自唐历宋至金,陕州熊耳山一带曾属于永宁县管辖。
![]()
作者简介:王楠,1987年出生,本科学历,中共党员。河南省洛宁县人,目前在天津市政法系统工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