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十年后,当悟空从西天归来,回到大唐都城长安时,一时间,他认不得这座城市了。
01.大唐青年武官变高僧悟空
悟空,并非后世传说中拥有七十二变神通的孙悟空,他原名车奉朝,本是大唐的一名青年武官,作为使臣出使远国。他未曾想到,这场使命将成为长达四十年的漂泊:在路上亲历唐军进退,于南亚佛国受戒为僧,携经书穿越吐蕃封锁线……当他以老僧悟空禅师之身归来,长安再无故人。
悟空归国后,口述了自己的西游经历,经沙门圆照记录,附于他携归的经书,这篇名为《大唐贞元新译十地等经记》的记录有三千多字;此外,悟空埋骨处尚有明嘉靖二十年所刻《悟空禅师塔铭》。
![]()
图左:悟空禅师塔,图右:悟空禅师塔铭
“虽然悟空留下的寥寥文字几乎将被淹没于遗忘之渊,但我希望经由这些文字去叩开那扇记忆之门,还原出天宝年间,那位怀揣着梦想上路的普通年轻人的非凡之旅。”苗子兮为她最新非虚构历史力作《另一个悟空的西游记》写下心声。
02.见证大唐坍缩的落日余晖
天宝十载,公元751年,悟空出使罽宾,这个国度位于今天的阿富汗东南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一带,在当时,它恰恰在唐朝、吐蕃、大食三大势力盘根错节之地。关于他的使命,《大唐贞元新译十地等经记》只说是护送入唐的罽宾使臣归国,但细究当时的亚洲局势,便会感到这趟罽宾之旅绝非单纯的礼尚往来。当大唐使团回还时,一个意外发生了,车奉朝因病无法成行,他一个人被留在罽宾。
“如果将悟空个体与唐朝局势的两张时间表并列,便可以发现他动荡的步伐其实与唐朝此刻的命运一一对应。”当远方的吐蕃大军涌入唐朝都城长安时,悟空再难在罽宾安身,他不得不出走,把自己投入印度的氤氲雾气中。当他于贞元年间携舍利佛经九死一生返回长安,此时的唐朝业已衰落,并陷入不可遏制的坍缩,“这个渺小旅人的生命历程实则映射出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由盛而衰所引发的巨大震荡。如果说是玄奘开眼看见了大唐西域的广袤和丰饶,那么,悟空则目睹了它的暮色降临和残阳似血。”苗子兮写道。
03.更多的时代中的芸芸众生
“长久以来,关于唐朝由盛转衰的这段历史,我们看见的是驾驶着时代战车的人——那些属于唐玄宗、安禄山或杨国忠的野心、欲望、失误与仓皇,悟空以及绝大多数人,是在车轮之下的,无论是棋子,还是弃子,还是没有面目的芸芸众生。而悟空用他极为特殊的经历和三千余字的记录,至少向我们展示了其中一位轮下之人——虽然远在万里之外,却依然深受时代巨变的影响——的失落、哀伤和无所归的迷惘。”
至于更多的时代中的芸芸众生,苗子兮在《另一个悟空的西游记》中力图通过搜罗更多的文书残卷,来窥见他们。
“在悟空之外,我也尝试牵扯入其他旅人的事迹,以构建出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这些旅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前往异域,他们的目光触达了遥不可及的世界,他们的步履打开了那个时代的视野。这些人,他们有姓名、或没有姓名,他们是时代中的微尘,他们艰辛劳作,无论在辉煌的盛世,还是衰败的困境。他们被时代年轮碾压,被历史遗忘,我却希望通过一个旅人的小小微光,使他们重新显现。因为所有的他们,才构成了时代。
04.四十年漂泊浓缩于古风地图
苗子兮,历史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攻南亚史和中外交流史,著有《大明最后的使臣》及“壁画上的中国史”(《观我生》《观无量》),其中《观我生》入选国家图书馆第十八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现居杭州,自由职业者,爱好访古,希望结合行走、图像与文献,深入古人的日常与奇遇,呈现不为人知的历史切片。
她以历史文献为经,以实地考察为纬,织就《另一个悟空的西游记》这部厚重的历史叙事。书中解密吐鲁番文书中的客馆记录,还原北庭寺院的译经场景,让读者亲历那些被时间湮灭的瞬间:商队在大雪山上的生死跋涉,北庭最后一支唐军的殊死抵抗,以及悟空在嵯峨山巅的终极守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