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暖气不热”刷屏金鸡奖直播间,热力公司回应
直播间里的寒意:西安供暖风波背后的民生考题
![]()
“西安暖气够冷的”“灞桥居民表示室内穿棉袄”“去年还热今年咋就不行了”。2025 年 11 月 15 日,当金鸡奖颁奖典礼的镜头聚焦于舞台上的星光时,直播间的留言区早已被来自西安的 “取暖吐槽” 刷屏。从灞桥区到沣东新城,从新城区八府庄到雁塔区小区,不同区域的网友用相似的抱怨,将西安供暖初期的温度缺口推上舆论风口。次日,西安热力总公司客服人员的致歉回应 ——“管道老化、24 小时抢修”,虽传递了补救态度,却未能平息公众对 “民生温度” 的追问。这场意外的直播间舆情,实则揭开了北方城市供暖治理中积弊已久的深层考题。
![]()
一、舆情发酵:星光下的民生诉求
2025 年 11 月 15 日,是西安市规定的正式供暖首日。当千家万户翘首以盼暖流入户时,等来的却是冰冷的暖气片与骤降的气温。当晚,金鸡奖颁奖典礼的全国性直播成为情绪出口,原本聚焦影视明星的留言区,短时间内被 “西安暖气不热” 的相关评论淹没。有网友晒出室内温度计 16℃的照片,直言 “比室外高不了几度”;有老人家属吐槽 “老人在家裹着棉被,生怕冻出病”;还有租户反映 “联系物业推给热力公司,投诉电话打不通”。
舆情很快从直播间蔓延至全平台。在社交软件上,“西安供暖” 相关话题阅读量迅速突破千万,网友梳理出问题集中的 12 个小区,涵盖老旧家属院与新建商品房等不同类型住宅。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抱怨并非个别现象 —— 西安市供热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供暖首日接到的温度投诉量较去年同期增长 40%,其中管道问题占比超六成。
面对汹涌舆情,西安热力总公司于 11 月 16 日通过多渠道回应。客服人员介释,供暖效果不佳主要因 “部分管道经过一年闲置出现老化故障”,且 “供暖设备构造特殊,需启动后才能发现问题”。同时承诺维修团队已实行 24 小时轮班抢修,并对受影响居民表达歉意。但这样的回应未能打消疑虑,有网友追问:“每年都喊管道老化,为何供暖前不彻底检修?”“24 小时抢修的具体进展如何公示?”
二、根源深探:供暖系统的三重梗阻
西安热力总公司提及的 “管道老化”,仅是供暖链条故障的显性表现。结合西安市近年来的供暖治理实践与此次事件细节,其背后是设施维护、管理机制与责任划分的多重梗阻,这与山西医保骗保案中暴露的 “系统失灵” 具有相似的逻辑根源。
(一)设施维护:“事后抢修” 替代 “事前预防”
此次事件中,“供暖前无法全面检修” 的说法引发广泛质疑。事实上,西安市的供暖管道老化问题早已存在 ——2024 年底,雁塔区金辉世界城小区就因管道问题导致温度不达标,成为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的投诉热点。而莲湖区法院 2023 年处理的千起供热合同纠纷中,供热企业普遍将 “老旧管道改造滞后” 列为供暖不达标的核心原因。
问题的关键在于维护资金与统筹规划的双重缺失。一方面,西安作为老牌工业城市,拥有大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国企家属院,这些小区在 “三供一业” 移交后,专业化企业因利润微薄不愿承担全额改造费用,而业主又对分摊费用存在抵触;另一方面,热力部门的年度检修多停留在表面,对埋地管道的隐蔽故障缺乏技术探测手段,导致 “小问题拖成大故障”,最终陷入 “年年抢修、年年老化” 的恶性循环。正如一位从事供暖工程的业内人士所言:“把检修经费省下来当抢修费,看似省钱实则费钱,更寒了民心。”
![]()
(二)管理机制:“分段负责” 变成 “责任真空”
供暖是涉及热源厂、热力公司、物业、管网企业的系统工程,任何环节脱节都会影响终端温度。此次事件中,不少居民遭遇 “踢皮球”:热力公司称 “热源正常,问题在小区管网”,物业公司则表示 “已按要求操作,等待热力公司加压”。这种权责不清的乱象,在西安并非首次出现。
2022 年,莲湖区 1712 件供热合同纠纷中,超七成案件涉及 “责任归属争议”。当时金芒供热公司接手国企家属院供暖后,因小区管网维护责任未明确,导致供暖不达标与拒缴暖气费形成恶性循环。尽管西安中院 2023 年出台《供用热力合同纠纷裁判指引》,明确了 “热力公司对主网负责、物业对小区内网负责” 的划分标准,但在实际执行中,大量老旧小区因缺乏业主委员会监督,物业与热力公司仍存在责任推诿。此次灞桥区某小区就出现 “热力公司已加压,物业未开启二次换热设备” 的疏漏,暴露了衔接环节的管理空白。
(三)监管缺位:“被动响应” 难敌 “主动预防”
与山西医保骗保案中 “人工审核滞后于系统造假” 相似,西安供暖监管也存在 “技术跟不上问题” 的困境。目前,西安市的供暖监管仍以 “群众投诉 — 部门督办” 的被动模式为主,缺乏实时监测的技术手段。热力公司的后台监测仅覆盖主网压力,无法精准掌握居民室内温度;而小区二次换热站的运行数据,尚未与监管部门实现互联互通。
这种监管缺位导致两个后果:一是问题发现滞后,如此次事件中,热力公司直到舆情发酵后才全面排查故障,比居民发现问题晚了近 24 小时;二是整改效果难以验证,部分区域存在 “抢修后温度短暂回升,随后再次下降” 的情况,而监管部门缺乏长效跟踪机制。反观西安中院 2024 年推行的 “多元解纷中心”,通过司法力量介入提前排查矛盾,已实现供热纠纷年降 65%,这更凸显了主动监管的重要性。
![]()
三、破局之道:从 “应急抢修” 到 “系统治理”
供暖温度不仅是物理数值,更是民生保障的 “温度计”。西安此次供暖风波,虽以抢修补救暂时收尾,但要彻底解决问题,需借鉴医保基金监管的 “全链条防线” 思路,构建 “预防 — 监管 — 问责” 的闭环体系,这也是西安过往治理经验的深化延伸。
(一)前置维护:把资金用在 “供暖前”
解决管道老化问题,需打破 “谁受益谁出资” 的单一思维。可参考莲湖区 “示范判决” 的协调经验,建立 “政府补贴 + 企业出资 + 业主分摊” 的多元资金池:对建国后建成的老旧小区,由财政承担 60% 改造费用;对 “三供一业” 移交小区,要求原产权单位预留 5 年维护资金;对新建小区,将管道质保期从 2 年延长至 5 年并缴纳质保金。同时,引入管道机器人探测、热成像监测等技术,每年 9 月前完成全域管道排查,建立 “一管一档” 的电子台账,实现隐患提前清零。
(二)机制衔接:打通 “最后一公里”
针对责任推诿问题,应推广 “热力公司 + 物业 + 网格长” 的三方联动机制。由街道办牵头,在供暖前签订三方责任状,明确热力公司的主网输送责任、物业的内网维护责任与网格长的民情收集责任。借鉴西安中院 “司法共享驿站” 模式,在每个社区设立供暖服务点,每周开展一次现场办公,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同时,建立 “供暖信用榜”,对连续三年无投诉的物业与热力公司给予补贴奖励,对差评企业实行市场禁入。
![]()
(三)技术赋能:让监管 “看得见温度”
加快构建 “智慧供暖” 监测系统,实现从热源到用户的全链条可视化监管。在热源厂安装负荷监测设备,在小区换热站加装远程调控装置,在居民家中推广智能测温仪,三类数据实时上传至监管平台。设定 “18℃预警线”,当某区域温度连续 2 小时低于标准,系统自动向热力公司与监管部门发送警报。同时,开通 “温度随手拍” 线上举报渠道,对投诉属实的居民给予电费补贴,形成全民监督网络。
(四)问责升级:把 “民生账” 算在 “政绩账” 上
将供暖达标率纳入各区政府年度考核,实行 “一票否决” 制。对供暖前未完成检修的区域,约谈主管领导;对舆情发酵后处置不力的企业,除罚款外,扣除其年度补贴的 30%;对连续两年温度不达标的小区,更换热力服务商。同时,参照医保基金追偿机制,建立供暖损失补偿制度,对温度不达标天数超过 10 天的居民,按日减免 5% 暖气费,费用从热力公司保证金中直接扣除。
结语:民生温度容不得 “初期借口”
西安供暖风波的平息,或许只需几场抢修与持续升温,但要守住民生温度,却需要跳出 “头痛医头” 的应急思维。从山西医保骗保案到西安供暖纠纷,这些民生事件反复证明:任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都容不得 “初期问题” 的敷衍,更不能让 “系统缺陷” 成为常态。
供暖不是简单的 “开阀送热”,而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年度考试。当管道改造前置、责任衔接顺畅、监管精准有效,供暖初期的温度缺口才能真正补上。毕竟,群众对民生保障的期待,从来都是 “暖在平时” 而非 “急在一时”;城市治理的温度,终究要靠 “未雨绸缪” 而非 “事后道歉” 来维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