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的春天,广西边境的群山在连绵细雨中苏醒得格外缓慢。从北部湾吹来的暖湿气流,与十万大山巍峨的山体相遇,化作漫山遍野的浓雾,将整条边境线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
在这个多雨的三月,边境两侧的军民都在注视着天气的变化,因为每年的这个时节,不仅是春耕的开始,也是边境局势最为微妙的时刻。
边防三师师部壁上悬挂的大比例尺地图前,参谋人员正在用红色铅笔标记着最新的敌情动态。电报机的嗒嗒声与电话铃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特有的紧张氛围。
据多方情报显示,在宁明县与越南谅山省交界的北山至桐棉地段,越军的活动频率明显高于往年同期。巡逻队次数的增加、无线电通讯的异常活跃、以及前沿观察所报告的新增工事,所有这些迹象都引起了指挥部的高度重视。
这一带的地形极为特殊。十万大山的余脉在这里形成了无数陡峭的山峰和深邃的峡谷,茂密的热带雨林为军事行动提供了天然的掩护,也带来了诸多困难。
![]()
今天的宁明县
万一敌人从那里发起突袭就危险了。大部队在这种地形下难以展开,小股侦察分队反而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经过慎重研究,师里决定组织一支精干的侦察分队,前往边境线勘察地形、摸清敌情。任务落在了边防三师六团身上,同时从炮团抽调精锐力量配合行动。
在亭亮驻地,一支由四位炮兵侦察骨干组成的小分队整装待发,带队的是位经验丰富的炮兵军官。他们仔细检查着随身装备:指北针、望远镜、测距仪,还有那个装在防水袋里的军用地图。地图上已经用铅笔轻轻标记出数个可疑区域,这些都是需要重点勘察的地点。
三月十三日清晨,侦察分队乘坐吉普车抵达宁明县长桥的六团团部。在那里,他们与师部派来的张副师长汇合。
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军人站在地图前,手指沿着蜿蜒的国境线缓缓移动,最终停在612高地这个关键位置上。
![]()
当年的边防三师指战员
很快,六辆吉普车组成的车队在细雨蒙蒙中向北山方向进发。沙石路面在雨水的冲刷下变得泥泞不堪,车队只能以缓慢的速度在盘山公路上蜿蜒前行。
但是天公不作美,中越边境的气候一向如此,随着雾气越来越浓,能见度不足五十米,驾驶员不得不加倍小心。
车队在浓雾中行进约一小时后,前车的侦察科长突然举起右手,示意停车。他跳下车,踏着泥水快步走向张副师长乘坐的车辆。
“副师长,”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前方约二百米处,隐约传来越语对话声。”这一消息让所有在场人员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张副师长当机立断,下令全体车辆立即调头撤回。事后证实,车队已在浓雾中误入越南境内六公里,在这里越军随时可以对我开火。
![]()
估计当时坐的是这种BJ212吉普车
这个发现让所有参与行动的人员都惊出一身冷汗——整个车队载着一位副师职、三位团职、七位营职干部及其他指战员共二十六人,如果在那狭窄的山路上遭遇越军伏击,后果不堪设想。
撤回国内后,车队在安全地带暂停休整。官兵们默默检查着随身装备,气氛凝重。直到上午十一时左右,山间的浓雾渐渐散去,侦察行动才得以重新开始。
612高地矗立在边境线上,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它扼守着通往越南的东西两条要道,高地上的界碑在雨水的冲刷下显得格外醒目。
向东越过两道山岭,就是另一个师的防区,这里正好处于两个防区的结合部。从军事角度看,这里向南可以监视谅山通往芒街的交通要道,向北则可俯视我方的大片开阔地,是个理想的观察据点。
正午十二时三十分,侦察分队成功登顶612高地。驻守在此的六团侦察连长向张副师长汇报了近期敌情:“越军在前沿阵地的活动明显增多,对面几个山头都发现了新修筑的工事。如果越方有所行动,612高地必将首当其冲。”
![]()
坚守阵地的我军指战员
带队的炮兵军官举起望远镜,仔细勘察着周围地形。他发现高地后侧的山峰相对独立,山峰之间的开阔地非常利于部队展开,可供选择的炮兵阵地很多。
他认真地在军用地图上标注着每一个可能的阵地位置——这些标记将关系到未来火炮部署的有效性。
张副师长下达指令,要求各分队预选阵地位置,拟定详细的作战方案上报师指挥部。
就在侦察分队向界碑靠近,试图进一步观察越军阵地时,对方突然开火。轻重机枪的子弹呼啸而来,打在界碑上迸射出点点火星。
一阵密集的射击过后,那位炮兵军官的军帽被子弹的气浪掀飞,飘落山崖。
![]()
当年的我军指战员
随行的指战员们迅速撤回半山坡的安全地带。但炮兵军官不甘示弱,匍匐前进至步兵哨所,与哨兵进行简短交流后,借过一支步枪,瞄准了一个刚从工事中探出身的越军士兵。
枪声响起,目标应声倒地。紧接着,越军的报复性火力如暴雨般倾泻而来。守军立即还以颜色,阵地上轻重武器齐鸣,激烈的交火持续了约五分钟才渐渐停息。
完成侦察任务后,全体人员撤回六团一营驻地。张副师长在午餐时再次强调,要求各分队认真整理侦察资料,尽快上报师部统一部署。
此后的两个月里,边境线上虽然时有零星交火,但大规模的战事终究没有发生。然而,那次惊险的侦察行动中的每一个细节——迷雾中的险情、高地上的对峙、子弹呼啸的瞬间,都深深烙印在每个亲历者的记忆中。
多年以后,当木棉花再次开满边境的山坡,那些曾经亲历此事的老兵们依然会想起那个春天:想起界碑上飞溅的火星,想起飘落山崖的军帽,更想起那些为守护这片土地而奉献青春与热血的岁月。
![]()
当年参加法卡山战斗的解放军指战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瞬间或许微不足道,但它们共同构筑了边境线上永不褪色的记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