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渔的行旅日记,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西安。
![]()
前些日子刚向大家推荐过子午峪的秋色,这才没过几天,西安秦岭落了雪,不少朋友又纷纷动身,前往子午峪赏雪了。的确,这座距离西安城区最近的秦岭峪口,似乎总有层出不穷的风景与玩法,四季皆宜,百去不厌。
除了四时变换的自然风光,子午峪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今天,就带大家走近一座藏在峪中的“城南第一桥”,听它讲述那些被岁月浸润的悠悠往事。
![]()
它便是——左氏桥。
![]()
左氏桥距离子午峪峪口很近,大概1公里左右。桥头是一座不太起眼的亭子,路过时稍不留意就会错过——毕竟大部分游人都步履匆匆,准备去子午峪深处探秘呢!
如果你刚好停下脚步,细细品味,便会发现这座石桥竟然并不简单,一石一柱,皆藏着这座秦岭古道的人文旧事。
![]()
左氏桥的两头各有一座亭子。临路这侧的一座,亭内高悬一匾,写着“左氏桥”三字。两根石柱上上有一幅毛笔写的对联:“子午峪口客常在,左氏桥头清风存”。我虽不太懂书法,但感觉这字写的疏朗有致,笔意从容,倒也觉得十分悦目。
步过石桥,迎面是另一座亭,亭中耸立着一块“左氏桥重修记石碑”。仔细一看,这才惊觉:这座看着不太起眼的石桥,背后竟然还藏着这么多故事。
![]()
在西安周边秦岭北麓的众多峪口中,子午峪堪称最为重要与著名的峪道之一。历史上,子午古道是京城长安通往汉中、巴蜀乃至南方各地的交通要冲,唐代诗句“深林迷昏旦,栈道凌空虚”所描绘的,正是这条道路的险峻与苍茫。当年从四川快马加鞭为杨贵妃运送荔枝,走的也正是这条官道。
至清代,子午古道已损毁严重。据记载,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曾主持对栈道进行全线整修,其中包括子午峪口附近的三座古桥:“石板桥”、“拐峪桥”与“头道桥”。其中的“头道桥”,便是我们眼前这座“左氏桥”。
因其为进入子午峪后的第一座桥梁,故也被誉为“城南第一桥”。
![]()
不过,我们眼前的这座石桥已经不是当年左宗棠主持建造的那座了!
历经百年风霜侵蚀,再加之1982年那场特大山洪的冲击,这座清代古桥不堪重负,渐渐沦为一座危桥。危难之际,一位名叫常宁州的老人挺身而出,他多方奔走,倾力筹资,终于在2015年成功主持了石桥的重修工程。
![]()
我在网上查询石桥资料时,也读到了当年媒体的报道。报道中那位为修桥奔走的常宁州老人,当时已是85岁高龄。一晃十年过去,不知常老爷子如今身体是否依然硬朗康健?
![]()
常宁州老人出生于子午峪外的西湖村,从部队转业后,一直在省文物局系统工作。为复原“左氏桥”,他不仅捐出积蓄与退休金,还多方查证历史文献。因古桥原由方形石块砌成,而如今已难觅手工开石的匠人,老人便想出一个办法:从周边农村广泛收罗旧石门墩。据传,他共收集了近八百对石墩。
如今,这些石墩已化身拱桥的一部分,静静跨越子午河,成为往来游人脚下沉默而坚实的陪伴。
![]()
绕过石桥,经过一座小小的土地庙继续前行,可见一座由石柱搭成的简易门楼,其上写着“桥东街”三字。
![]()
穿门而过,一条窄窄的土路在眼前延伸,两旁芳草萋萋,寂无人声。不远处,一棵五百余年的侧柏擎天巨盖,郁郁苍苍,树下静立一碑,刻着“连理碑”三字。
据说,古老的子午古道,正由此穿行而过。
![]()
返回左氏桥,凝望脚下无声流淌的子午河水,千年时光仿佛在此刻沉淀。
一条子午古道,多少历历往事。而我们与这段历史的对话,或许,正可以从眼前这座沉默的石桥开始。
![]()
自左氏桥离开,我向着子午峪深处走去。不经意间回首,忽见桥畔石壁上赫然镌刻着三个字——“今是古”。
一笔一画,引人驻足沉吟:究竟是“今是古”,还是“古是今”?
![]()
最后还是说一下旅游实用信息,想来的朋友可以参考:
门票:免费
交通:自驾游直接导航“子午峪保护总站”,自由行坐地铁2号线到韦曲南站,B口出站乘坐332路、334路公交车到“北豆角村”。然后步行30~40分钟抵达子午峪口。
想了解更多冷门、好玩的旅游地,欢迎大家关注“小渔的行旅日记”。和小渔一起发现世界更多美景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