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它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湘北雪峰山余脉云峰山的褶皱里,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铁甲,地处湖南省汉寿县丰家铺镇境内,坐落于鹿溪竹海国家森林公园腹地。它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湘北雪峰山余脉云峰山的褶皱里,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走近村口,迎面那株830岁的古枫,30米高的身躯拔地擎天,枝干如铁戟直刺云霄。最奇的是那中空的腹腔——直径达1.45米的树干内部早已被时光蛀成幽邃洞天,在离地3米处形成一个可容3人并立的巨大树洞。风过时,古枫空腔发出低沉的呜咽,仿佛远古的号角在树心回荡;雨来时,水珠顺着树皮的沟壑流淌,宛如老将铠甲上未干的血泪。
据村民讲,最动人的是深秋时节,它满树红叶似燃烧的火焰,又似褐色的战旗,在萧瑟中迸发出惊人的生命力。而树干西侧那道纵贯5米的闪电状疤痕,是300年前一场雷击留下的战勋,焦黑的伤口早已钙化成黑曜石般的硬壳,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
![]()
铁甲村一景。
一
据村里年轻的女支书聂晓英介绍,铁甲是常德市仅有的3个被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的古村之一,有着2800多年的历史。这里南濒益阳桃江,西邻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北靠4A级旅游景区桃花源,东眺西洞庭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一方既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的“福地”。全村有1000多户人家,3000多人口,是一个古韵悠悠、文脉绵绵的传统村落。
我们循着弯弯曲曲的村道继续前行,一家敞口堂屋的飞檐从一片竹林树叶中探出头来。这是一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民居。铁甲村的敞口堂屋是湖南最具特色的古建筑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楚国时期。
相传东汉末年,曹操的一支军队战败后流落至此,利用这种房屋日出耕种劳作,日落习武练兵。目前全村尚存此类建筑227栋,保存完好的还有158栋。这些传统古民居大多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一律是单层瓦木结构;无论四缝三间还是六缝五间,每栋房屋的中间都敞口无门,故名“敞口堂屋”,当地人俗称“敞口套屋”,寓意天地宽敞,心怀坦荡。
敞口堂屋还是主人接待宾客、祭神拜祖和休闲娱乐的场所。有些讲究文化品味的人家还在堂屋的挑檐刻上麒麟纳瑞的浮雕,在廊柱和板壁上则依次刻上神话传说、远古故事之类的浮雕,雕刻工艺精细,层次分明,古色古香,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匠心,更承载着铁甲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走访中,我们还发现,村里无论贫富人家,敞口堂屋上方正中位置都设置了神龛,神龛上竖书“天地国亲师位”六个大字,且在字体结构上与平常书写有所区别,即“天”要不冒头,“地”要不分家,“国”要不开口,“亲”要不闭目,“师”要不带刀,“位”要不离人。归纳其意,就是教育家人及后代严格尊崇“忠、孝、仁、义”传统礼节。
它不仅展示出汉字的独特之处,更由此彰显了楚人世代传承的道德修养,折射出中国传统礼教的恒久魅力,堪称敞口堂屋的灵魂。
二
走出村里敞口堂屋古建筑群,我们沿着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村道一路向东,走进了铁甲的另一处景致——筀竹坳古驿道。
这条见证了茶马古道繁荣兴衰的古驿道,始建于明初,据传是为方便明军在龙阳、益阳两地驻军而修建,后成为古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它蜿蜒曲折地穿过浓密的山林,连接着远方的繁华与铁甲村的宁静。
古道中段建有一座古凉亭,主要用于供过往行人歇脚饮水。如今凉亭已倾圮半边,青砖墙缝里钻出几丛野菊,随风摇曳如旧时茶客的叹息。
茶亭里,“一劳永逸”“继往开来”“永垂不朽”“筀竹凉亭”四块立碑默默诉说着先人的劳苦与奉献,也记录了铁甲先民乐善好施、募捐修道建亭的义举。
据传,亭内曾有位哑巴老人白天为路人免费施茶,晚间为行人递送火把照明。有一年大旱,他竟从枯井舀出清泉,次日即化作一尊石像——如今亭角那尊残缺石像,指尖还沾着苔痕,仿佛仍在为过往路人斟一杯未凉的糖积桠茶。
这里曾是商贾云集、驼铃声声的地方,也是铁甲村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如今,古驿道虽然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却依旧静静地躺在那里,见证着铁甲村的历史变迁。
![]()
《文史博览·人物》2025.10 《铁甲:遗落在雪峰山余脉里的古村》
三
离开筀竹坳古驿道,我们一路西行,登上了云峰山。云峰山地处雪峰山余脉的最高端,矗立于汉寿、鼎城、桃江三县交界处,昂首可见三县风物:西见鼎城梯田如鳞,南见桃江烟波似练,北瞰汉寿丘陵如浪,脚下溪流分三脉奔涌,恰应了“一水流三县”的古老谶语。
山上有株姻缘树,是一株树龄逾千年的银杏古树,其基部周长6.8米,树高36米,冠幅投影面积达400平方米,枝叶繁茂如云盖。树干距地面1.2米处自然分生雌雄双干:雄干直径0.85米,枝干挺拔向上;雌干直径0.92米,分枝如伞状舒展,两干相依相融,纠缠共生,树干间天然形成“心”形空洞。树冠覆盖面积广阔,为山间增添了一抹浓荫,成为当地婚恋文化的象征。青年男女常挂红绸祈愿,绸带上墨迹已褪,唯剩“白头”二字历久弥新。
山上还有一处“沧浪屈子”景点。山腰巨石刻《渔夫》片断,相传屈原流放时曾途经于此。石旁野兰丛生,芳菲四溢,每逢端午,村民以艾草系石,告慰忠魂。
立于云峰山巅,脚下铁甲村宛如一幅水墨长卷铺展于山坳之间。黛瓦土墙的屋舍错落有致,被层层梯田与竹林环抱,偶见炊烟袅袅升级,与云雾交织。山风掠过,竹海碧浪翻涌,远处茶马古道的石板路若隐若现,仿佛依稀能听见马帮铜铃的余响。
山腰天宝庵的飞檐翘角刺破林海青纱,与金牛山顶的观音殿遥相呼应,三面环抱万亩楠竹,风过处竹浪翻涌如碧海托莲。庵前千年古枫虬枝盘结,树荫下苔痕斑驳的石阶蜿蜒向上,与茶马古道残存的青石板连成时光的锁链。
说到铁甲村名称的由来,老支书黄子政指着山下铁甲村东北方向几座奇形怪状的山峦介绍:相传,古时村东北方那座山顶裸露的黑色岩石层叠如鳞,形似武将披挂的铠甲,而另外一字排开的轿顶山、纱帽山、人形山三山交汇处的山冲地势险竣,状如烈马扬蹄回首,故得名“烈马回头”。
先民将“铠甲”与“烈马”意象结合,赋予村落“铁甲”之名,既彰显地理奇观,又暗含勇武精神。这些传说与地貌共同构成了铁甲的文化符号,成为其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的重要标识。
文 | 刘启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