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中国的印度人越来越多了。
10月27日深圳地铁,印度人的“手抓咖喱饭”,“翻一倍”人数的说法,一时间,关于“印度人疯狂涌入中国”的讨论成为热点。事实真相如何?这场所谓“涌入”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
2025年的中国签证数据确实显示出来自印度的签证申请出现了显著增长。截至9月下旬,中国向印度公民签发的签证数量已超26.5万份,预计全年将突破40万份。
与2023年相比,这一数字呈现倍数增长,尤其是2025年上半年,印度来华人员同比激增超过300%,形成了一道引人注目的移动风景线。
这一数字背后,是中国2025年10月起实施的K字签证新政。这一政策专门面向外国青年科技人才,在入境次数、有效期和停留期方面提供了更多便利。
![]()
虽然具体细则尚未完全公布,但可以肯定的是,其门槛较之前的R字签证有所降低。
印度作为人口众多的国家,年轻人出国寻求发展机会本就不足为奇。然而,将这种增长描述为“疯狂涌入”并引发恐慌,或许有些言过其实。
从历史数据看,2024年外国人出入境人次为6488.2万,虽比2023年上升82.9%,但仍低于2019年的9767.5万人次。换言之,中国境内的外国人数量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所谓的“涌入”更多是相对于疫情期间低基数的反弹。
![]()
那印度人为何选择中国?
印度人来华并非盲目选择,而是基于多重考量。首先,教育机会是主要吸引力之一。尤其是在医学领域,中国高校正成为印度学生的重要选择。
在印度,医学教育竞争异常激烈。2025年,印度国家本科入学资格考试报名人数接近230万,而印度全国的医学院招生名额仅约11.8万个。供需失衡导致大量学生转向海外求学。
![]()
相比印度私立医学院500万至1250万卢比(约合人民币40万至102万元)的学费,中国医学院的学费仅为210万至360万卢比(约合人民币17万至29万元),性价比优势明显。
来自喀拉拉邦的印度学生安娜表示:“中国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不高,在中国学五年相当于在印度学一年。”这样的经济账,对很多印度家庭来说具有强大吸引力。
其次,职业发展空间也是重要考量。随着中国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半导体、太空和量子等关键技术领域持续发力,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
中国美国商会近期将企业为H-1B签证申请人支付的费用从数千美元提高至10万美元,旨在“确保美国引进的是高技能、无法被美国人替代的人才”。这一政策使得不少印度科技人才将目光转向中国。
此外,中印两国关系的回暖也为人员往来创造了条件。2025年8月,中印外长会谈达成10项成果,包括尽早恢复直航航班、提供签证便利等措施。这些政策直接促进了两国人员流动。
而面对印度人来华的增长趋势,一种普遍的担忧是:是否会挤占国内就业机会?特别是在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222万的背景下,这种担忧不难理解。
![]()
然而,现实可能更为复杂。K字签证面向的是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青年科技人才,目的是填补国内在关键领域的人才短板。
引进外国青年科技人才,本质上是为了补充而非替代本土人才。正如财经评论家叶檀所言:“外籍工人进入之后数量是可控的,因为它必须要获得中国签证。”这种有序引进不会改变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格局。
从经济规律看,就业空间并非一成不变。青年科技人才带来的知识外溢效应,反而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释放出更大的就业空间,做大就业这块“蛋糕”。
![]()
事实上,类似的人才引进策略在发达国家已有成熟实践。印度作为世界上主要的劳动力输出国,其海外侨民达3230万人,每年约有250万印度人移民海外。这种人才流动是全球化时代的常态,而非特例。
不可否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相遇,难免会产生摩擦。网上流传的一些视频,如印度人在公共场合的不同行为方式,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
然而,以偏概全并不可取。
![]()
从更大视角看,国际化程度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以上海为例,它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需要汇聚全球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对比新加坡、东京等国际大都市,中国城市的国际化程度还有提升空间。开放的大门,还需要越开越大。
展望未来,印度人来华趋势可能将进一步增强。随着中印关系回稳,印度学生对留学中国的看法正在改善。有分析认为,未来6至8个月内可能会有更多印度学生考虑留学中国。
![]()
对于这一趋势,我们需要的不是排斥与抵制,而是建立更加规范的管理机制。例如,深圳有关部门已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查处那些为印度人提供虚假身份的空壳公司,这正是规范管理的体现。
从国际经验看,人才流动是双向选择。上世纪70年代末,国门初开之际,中国学子也面临难以进入发达国家一流大学的困境。正是李政道发起的“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帮助近千名中国学子进入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深造。
![]()
今天,中国科研环境已大幅改善。在全球科学家心目中理想工作城市的调查中,深圳、上海已跻身全球前五,超越了一些发达国家城市。这种进步正是开放带来的成果。
放眼世界,全球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从未停止。在美国硅谷,印度裔人才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新加坡,印度侨民构成了多元文化的重要一环。而今天的中国,正站在如何平衡开放与规范的新起点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