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戈壁屯垦
风沙咽,斜晖遍染天山雪。
天山雪,晨挥坎锸,暮葺坯堞。
砾原曾涸清泠洌,渠开今引新泉澈。
新泉澈,西风残照,故魂长契。
![]()
戈壁深处的红色印记
戈壁的风总带着砾石的粗粝,却吹不散第十三师那片特殊土地上的记忆 。这里静卧着 “中国最有骨气的房子”,地窝子。它们半埋于土,如倔强的脊梁,撑起了老一辈军垦人开拓边疆的岁月,也成了兵团精神最鲜活的注脚。
初见地窝子,难辨其形。它不是寻常房屋的挺拔,而是贴着大地生长的模样。建造时,军垦人先向戈壁深处挖下 2.5 米深的土坑,长六八尺,宽三四米,坑壁便是天然的墙。再寻来粗直的树干作檩条,细枝为椽子,铺一层柔韧的树条或苇把,撒上干燥的麦草,覆上碎土,最后抹一层厚实的草泥封顶。风穿过草泥缝隙时,便带着麦秆的微香;另一种更小巧的形制,只挖一米深的方坑,四周用土坯砌半米矮墙,椽子架起树枝编的筏子,盖满草叶与泥巴,虽仅两三平方米,却能遮风挡雨。每一寸泥土里,都藏着军垦人 “就地取材” 的智慧,也藏着 “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的韧劲。
在红星二场场部西北五公里处,这片精神印记愈发清晰 。 红星二场地窝子遗址,是新疆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整连建制地窝子遗址。五十多亩土地上,150 多个残留的地窝子错落分布,连部的土墙上似还留着当年的标语,食堂的角落能见战士们围坐吃饭的热闹,会议室的坑边仿佛仍有争论耕作计划的身影。更动人的是那些生活化的细节:新婚洞房的土坯墙上,或许曾贴着红纸剪的喜字;菜窖里还能寻到干枯的菜叶,是当年战士们省吃俭用的见证;马厩的泥地上,似乎还留着马蹄的浅印。这里不只是一片遗址,更是一个完整的 “军垦生活博物馆”,每一个地窝子都藏着一段具体的人生。
有人说,地窝子不过是土坑与木梁的组合,却不知它承托的重量。它是军垦人最早的家,阴暗潮湿里,他们裹着薄被熬过零下三十度的严冬;风沙呼啸时,他们顶着草泥屋顶守护火种。清晨,坎土曼从地窝子拎起,垦荒的脚步踏碎寒霜;夜晚,煤油灯在地窝子亮起,照亮的是 “献青春、献家庭、献子孙” 的誓言。如今,地窝子的土坯墙已泛出深褐,却仍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向每一个来访者诉说:这片绿洲不是天生的,今日的瓜果飘香,是当年军垦人用双手在荒芜里刨出的希望,是用青春与血脉在戈壁里种下的未来。
风又掠过遗址,地窝子的轮廓在夕阳里愈发清晰。它早已不是简陋的居所,而是一种精神的图腾 。 在艰难中扎根,在坚守中生长,把 “艰苦创业” 的基因,刻进了第十三师的每一寸土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