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被中国乐迷昵称为“姐夫”的俄罗斯指挥大师捷杰耶夫,率马林斯基交响乐团来参加今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带来了全套九部马勒交响曲,使乐迷们享受了一场隆重盛大的“音乐马拉松”。我本来计划听马勒第二、第八交响曲,但上网购票时,发现“马八”已经售罄,遂购买了马勒第一、第三交响曲及第二交响曲两场音乐会的票。
![]()
如果说10月13日晚的“马一”“马三”中规中矩,那么次日晚的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就是出色的发挥,令人血脉偾张,心潮激荡。“马二”探讨了生与死、末日审判与复活的喜悦等哲学意味浓厚的命题。前三个乐章,马勒大约在1893到1894年初就写好了,但剩下的部分迟迟没有动笔,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他考虑在最后的乐章中引入独唱与合唱。但他又担心这样做,人们会认为他是在模仿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合唱”),因而一直犹豫不决。另一方面,为了找到足以表达作曲家理念的歌词,马勒几乎找遍了世界文学经典,却难以如愿。1894年2月12日,著名指挥家、钢琴家彪罗病逝,马勒去参加他的葬礼,教堂中庄严肃穆的气氛让他再次领悟到了生命的可贵,也让他隐隐觉得这正是他的第二交响曲最后乐章所需要的。尤其是合唱队在管风琴伴奏下唱起的德国诗人克洛普斯托克的《复活颂歌》,像一道闪电击中了马勒,他豁然开朗,决定就用“复活”的理念来结束他的第二交响曲。很快,马勒在这年7月完成了第二交响曲最后两个乐章。
![]()
捷杰耶夫这次将“马二”的演奏速度适当放慢,让乐队在更凝练清晰的演奏中充分呈现乐曲内在的肌理与张力,同时加强音乐的对比。第一乐章“葬礼”主题后出现的副部主题以及英国管吹奏的田园牧歌风味的旋律,第二乐章中连德勒舞曲主题后长笛吹奏的抒情乐句,都异常地优美动人;而第五乐章中象征远方号角的长号旋律辉煌庄严,意境开阔。整部作品中管乐的强奏、乐队的全奏既饱满圆润,又充满了爆发力,震撼人心。音乐就在这鲜明的对比、变化与推进中紧紧抓住听众,光芒四射。
![]()
迄今为止,我听过四场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的现场音乐会。最早的一场还是1998年上海大剧院开张不久,捷杰耶夫率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展开上海首秀,让我们充分领略了他的激情与魅力。在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所掀起的音涛乐浪中,他指挥着乐队,就像神奇的水手辛巴德驾驶的那艘小船,在波峰浪谷间镇定穿行,美若梦幻……不过,几年后马林斯基乐团的第二次上海行就略显平淡。这往往也是众多世界名家名团到访申城给予我们的相似体验——首演往往精彩非凡,第二第三次却难以让人满足。似乎这也是人生的一种隐喻:高光难能可贵,可遇而不可得,平淡毕竟是生命的本色。
![]()
但渴望卓越是艺术家不变的追求。马林斯基的实力在本次“马二”演出的第四、第五包含声乐的两个乐章中释放得淋漓尽致。第四乐章中,女中音的位置一反常态,被安排在乐队左侧最后的位置。但在演唱出自《少年的神奇号角》中的歌曲《神光》时,她那浑厚、坚实、动听的嗓音依然能穿透乐队,送达全场每一个听众的耳中。第五乐章,合唱队演唱克洛普斯托克的《复活颂歌》,那丰富柔和、层次清晰的和声,肃穆感人、嘹亮激越的歌声,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在乐章尾声的管弦鸣响、钟声回荡中,我们的爱乐之心复活了,音乐之美、生命之光点亮了城市的秋之夜空。
原标题:《新民艺评|刘蔚:马林斯基的“复活”之夜》
栏目编辑:吴南瑶 文字编辑:蔡瑾 钱卫
来源:作者:刘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