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好莱坞电影市场实在没什么水花,直到《一战再战》横空出世才算扳回一局。
这部由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执导的作品,一上线就拿下超高口碑,烂番茄新鲜度一路走高,IMDb评分也稳定在高分区间。
作为好莱坞的资深创作者,PTA早就凭着多部佳作站稳脚跟,多次获得奥斯卡提名却始终与小金人擦肩而过。
![]()
今年好莱坞电影整体质量平平,《一战再战》的出现,确实给沉闷的市场注入了活力,也让不少人觉得,这次PTA终于要圆梦奥斯卡了。
这部电影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西恩・潘、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等老戏骨悉数加盟。
按说这样的配置,票房本该一路高歌,可实际情况却有些意外。
影片在北美的票房刚过1.8亿美元,刚好覆盖1.75亿美元的制作成本,没能实现盈利。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大概率和影片的题材有关。
![]()
它聚焦现实议题,被贴上了“政治不正确”的标签,在当下的北美市场很难获得广泛的票房支持。
但票房的平淡,丝毫没有影响它在影评人和观众心中的地位,反而因为独特的创作和深刻的表达,成为今年奥斯卡的热门候选。
16年执念改编+隐藏彩蛋,PTA的电影藏着太多小心思
《一战再战》的诞生,源于PTA长达十几年的执念。
他是作家品钦的忠实书迷,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改编品钦的小说,上一部是《性本恶》。
![]()
品钦的作品以晦涩难懂著称,充满了反主流的叙事和价值观,改编难度极大,在影视圈很少有人敢尝试。
本来想完整还原《葡萄园》的故事线,但后来发现小说支线太多,直接搬上银幕会让观众看得云里雾里。
无奈之下,PTA做了大胆的取舍,砍掉了多余的情节,只保留了核心的家庭线索。
这样的处理既没有丢掉小说的反文化内核,又让故事变得清晰易懂,不得不说这步棋走得很聪明。
![]()
影片的核心故事并不复杂。
男主角鲍勃是当年“法兰西75”革命小队的成员,为了躲避追捕,他带着女儿薇拉隐姓埋名生活了16年。
平静的日子被洛克乔上校打破,女儿薇拉被抓走,一场围绕亲情与救赎的营救行动就此展开。
小李子饰演的鲍勃贡献了不少精彩瞬间,其中“健忘密码”的桥段让人印象深刻。
面对革命组织的街头暗号,鲍勃怎么都想不起来,慌不择路的样子充满了荒诞感。
![]()
这个情节不仅是影片的喜剧亮点,更暗暗讽刺了革命组织内部冗余的制度,让严肃的题材多了几分趣味。
除了主线剧情,PTA还在电影里埋了不少彩蛋,等着观众去发现。
鲍勃被捕时,士兵问他名字,他先是回答“蝙蝠侠”,接着又说“彼得・帕克”。
熟悉PTA的人都知道,他对漫威超英电影一直很青睐,这个小设计算是他的私人趣味。
![]()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饰演的空手道大师,在与鲍勃告别时大喊“革命万岁”。
这个细节并非偶然,因为本尼西奥之前曾饰演过《切・格瓦拉》,两位“革命者”在银幕上隔空互动,这样的巧思让影片更有层次感。
如此看来,PTA不仅是在拍电影,更是在通过这些细节构建自己的电影宇宙。
影片的故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紧张刺激的追捕场面,也有温暖动人的父女互动。
PTA没有刻意渲染革命的宏大,而是将落脚点放在了普通人的情感上,让这部带有政治色彩的电影多了几分温度。
![]()
配乐封神!Radiohead吉他手的音乐,比剧情还会讲故事
如果说剧情和彩蛋是《一战再战》的骨架,那配乐就是它的灵魂。
这部电影的配乐由强尼・格林伍德打造,他是Radiohead乐队的吉他手,也是PTA的老搭档。
从《血色将至》到《一战再战》,两人已经合作了六部作品,每一次都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他们的合作模式很特别,不像常规的先拍电影再配音乐。
![]()
格林伍德会提前拿到剧本,根据故事的走向和情感基调进行创作。
而PTA在拍摄时,会现场播放这些音乐,让演员更好地代入情绪,实现音画的同步共生。
毫无疑问,这种合作方式让音乐和电影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格林伍德的配乐风格极具辨识度,他深受波兰作曲家潘德列茨基的影响,后者曾为《闪灵》《驱魔人》等经典电影配乐。
![]()
格林伍德的作品里,总能听到诡谲、阴郁的旋律,大胆使用不协和音程,用音乐直接传递情感张力。
他还喜欢尝试不同的乐器,1928年发明的马特诺琴是他的常用工具。
这种早期电子乐器能产生独特的音色,与古典弦乐、电子音乐结合,打造出跳脱的实验性听觉体验。
《血色将至》中的《ProspectorsArrive》,就是钢琴、弦乐与马特诺琴的完美配合。
![]()
《一战再战》的主题曲《OneBattleAfterAnother》一开场就抓住了观众的耳朵。
钢琴单音E引出旋律,不同节拍的穿插打破了规整的节奏,暗示着故事的不确定性。
低音钢琴的加入提供了稳定的支撑,弦乐和定音鼓的出现则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磨难。
三种旋律声部对应着影片中的三个核心元素,不安分的主角、憨厚麻木的父亲以及未知的灾难,早在开篇就埋下了命运的伏笔。
![]()
《TrustDevice》是影片中最温暖的一首配乐,也是格林伍德的巧思之作。
这首曲子采用双声道设计,单戴一边耳机只能听到单一的警报声,只有双耳同时聆听,才能感受到完整的旋律。
这种设计刚好呼应了影片中的“信任设备”,两个设备靠近时会发出音乐,成为辨别敌友的信号。
这首音乐出现在影片结尾,薇拉刚从死亡边缘逃脱,又得知了母亲背叛、生父另有其人的真相,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无助。
![]()
当她见到养父鲍勃时,紧紧握着枪,不敢相信任何人。
就在这时,两人身上的信任设备发出的警报声逐渐融合成优美的旋律,鲍勃安抚着惊魂未定的女儿,带着她逃离险境。
音乐成为了连接父女情感的纽带,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
《TheFrench75》则完美贴合了革命小队的气质,连续的单音跳音营造出尖锐、不安的氛围,让人仿佛能看到革命成员们在街头快速游走,传播自己的信念。
![]()
每一首配乐都有自己的性格,与剧情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这部电影的听觉叙事。
乐评人评价格林伍德的配乐“充满锯齿状的质感”,总能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音符。
他的音乐不仅仅是背景,更像是另一位叙事者,用独特的方式讲述着故事,让观众仅凭听觉就能脑补出画面。
这种将音乐融入叙事的能力,在电影配乐中并不多见。
![]()
《一战再战》的票房遇冷,确实让人有些意外,但这并不影响它的艺术价值。
影片对极左、极右势力的双重批判,让它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极左组织内部的僵化教条,极右俱乐部的白人至上主义,都被PTA真实地呈现在银幕上。
很多人纠结于影片的政治倾向,却忽略了PTA真正想表达的核心。
他并非在支持某一方或反对某一方,而是在反对所有极端的“反对”。
![]()
革命只是故事的背景,爱与救赎才是最终的落脚点。
就像他以往的作品一样,无论故事多么宏大,最终都会回归到人性和情感上。
这部电影汇集了优秀的剧本、精湛的演技和封神的配乐,它的成功不在于票房的高低,而在于艺术上的突破和情感上的共鸣。
作为今年好莱坞的黑马,《一战再战》用独特的表达方式证明了,好的电影能够跨越题材的限制,直抵观众的内心。
![]()
不管最终能否拿下奥斯卡,《一战再战》都已经成为一部值得反复回味的经典。
它让我们看到,电影可以有多元的表达,可以不迎合市场,可以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
如此看来,这样的作品才是电影市场真正需要的,也难怪它能在口碑上实现逆袭,成为年度热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