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长江学者在“儒学大家谈:阳明心学的日用之道”学术研讨活动中,结合自身学习经历,以“心知、灵明及其与气的关系问题:以阳明学为中心的讨论”为题,阐述了对于阳明文化中“良知”的理解。他指出,“良知”包含了仁爱的万物一体,同时也是一种大智大勇和意志力。 ![]()
翟奎凤教授从中国哲学本体论类型切入,梳理了上帝、天道、太极、元气、心性等本体范畴的发展脉络,特别指出陆王心学中心性本体的核心地位。他强调,王阳明的重要贡献在于将 “知”(良知)提升为核心本体,这一创见极具思想深意。
谈及良知的思想渊源,翟奎凤教授提出,王阳明的良知与致良知学说,既是对《大学》致知思想与孟子良知观念的创造性综合,也融合了佛教与道教的智慧精华。王阳明对三教秉持包容态度,其良知思想吸纳了佛教禅宗宗密禅师“灵知灵明”的心性本体观,以及道教 “灵气” 理念,在弟子王畿的阐释中更凸显 “造化精灵” 的特质,使良知兼具儒家道德内核与三教融合的思想厚度。
在良知的属性阐释上,翟奎凤教授指出,王阳明将 “心” 拓展至宇宙论维度,良知不仅是个体的是非之心,更是 “天地前” 的宇宙大心、灵明之心。这一本体兼具多重品格:既是贯通仁义礼智信、智仁勇等儒家德目的道德核心,也是支撑王阳明历经危难的 “大智大勇” 与顽强意志力,更在其晚年思想中延伸出 “万物一体” 的仁爱向度。
针对阳明学的传承与解读,翟奎凤教授强调需把握先天与后天的辩证统一。他表示,王阳明本人既认可良知的先天本有(“吾性自足”),也高度重视后天的社会实践与历史文化学习,但阳明后学往往偏向前者,忽视了实践维度的重要性。同时,他提出阳明学的内涵远不止于哲学思想,王阳明作为大哲学家和大文学家,其诗文既具文学美感又蕴含精神内核,而泰州学派所凸显的身体与情感向度,也根植于王阳明本人的思想之中,这些都是传承阳明学时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记者 王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