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亚国家中,越南的文化认同问题显得尤为特殊。这个与中国山水相连的国度,千百年来一直在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下,努力寻求自身文化特色的建立。这种努力有时显得矛盾重重,甚至有些徒劳。就像一棵生长在参天大树旁的植物,既渴望阳光雨露,又难以摆脱大树的荫蔽。
![]()
行走在越南的城市街头,常常会产生置身中国南方城市的错觉。从河内的文庙到会安的古镇,处处可见汉字书写的楹联匾额。这些历史建筑无声地诉说着两国间剪不断的文化渊源。
即便在当代,中华文化的影响依然随处可见:越南年轻人热衷于追看中国电视剧,少女们偏爱中式妆容的温婉,传统节日里汉服的身影也日渐增多。
这种文化亲近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在长达千年的岁月里,越南长期处于中原王朝的藩属体系之中,使用汉字,尊奉儒家思想,沿袭中华礼制。直至法国殖民者到来之前,越南的士大夫阶层无不以精通汉文为荣。这种文化积淀已经深深融入越南的民族血脉,成为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历史的转折发生在近代。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越南开始有意识地构建独立的文化认同。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越南政府致力于推广“大越文化”,试图强化民族自信。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种努力反而激发了年轻一代对历史真相的探求。当他们在博物馆看到刻满汉字的文物,在史书中读到与中原王朝的渊源,不少人产生了文化认同的困惑:我们究竟是谁?
这种困惑在当代越南社会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越南在政治上强调独立自主,有时甚至表现出强烈的反华情绪;另一方面,民间对中华文化的亲近感却有增无减。
![]()
2016年之后,尽管两国关系时有波折,中国电视剧仍在越南收视排行榜上占据半壁江山。这种现象反映出普通民众用脚投票的文化选择。
从更深层次看,越南的文化困境实际上反映了小国在大国身边的普遍处境。回顾历史,每当越南面临外来威胁,首先想到的就是向北方的“天朝”求援。
19世纪抗法、20世纪抗美,莫不如此。中国也确实多次伸出援手,即便在自己最困难的时期。这种历经患难的关系,在越南民众心中留下了复杂的情感印记。
不过,历史的恩怨情仇往往比表面看起来更加复杂。1979年的边境冲突在越南民众心中留下了伤痕,而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又让越南看到了学习的榜样。
于是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越南在政治上保持距离的同时,在经济改革上却大量借鉴中国的经验。这种“师华长技以自强”的策略,体现了越南务实的一面。
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越南对中华文化的矛盾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其对自身国际定位的焦虑。越南既不愿被视作东南亚的“普通一员”,又难以完全摆脱中华文化圈的影响。
这种定位焦虑导致其文化政策时常出现摇摆:一方面清除汉字影响,推广拉丁化的国语字;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保留重要的历史文献,因为那上面镌刻的就是汉字书写的越南历史。
![]()
观察越南的文化认同之路,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文化的影响力往往超越政治界限。政府的政策可以改变文字,可以重塑教育体系,却难以扭转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趣味。就像一条大河,即便人工改道,其滋养的土地依然保留着原来的生态特征。
对于普通越南人而言,文化认同的困惑可能更为具体而微妙。年轻人在追看中国电视剧时,既享受着文化的亲近感,又难免产生一丝不安:这是否意味着对民族文化的背叛?这种心理纠结,恰如一个渴望独立的青年,既想走出家庭的庇护,又难以割舍亲情的纽带。
越南的文化困境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启示:文化认同的建立,不应建立在否定历史的基础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交流融合中形成的,承认文化的影响与传承,并不等于否定文化的独特性。
正如中华文化本身也是多元一体,越南文化完全可以在承认历史渊源的基础上,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
在世界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处理与强大邻国的文化关系,是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越南的经验表明,与其徒劳地试图切割历史,不如坦然面对文化渊源,在此基础上建构面向未来的新认同。毕竟,文化的魅力在于其包容性,而非排他性。
回望越南的文化历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自我追寻。这种追寻或许还会继续,但方向已经日渐清晰: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开创属于自己的文化道路。这条路或许曲折,但必定通向光明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